--慈禧太后在仓皇西逃时念念不忘的一道特色面食,做起来其实很简单--
《论语·微子》里有记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是一个人太过于懒惰不劳作而分辨不出五谷的模样。另有,世人都说五谷杂粮,但你知道五谷究竟是指的哪五种粮食吗?
其实,对于五谷的概念,从古代开始就有不同的说法,最主要的是两种。分类一: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分类二:五谷为麻、黍、稷、麦、菽。两种分类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这稻即为水稻、黍为黄米、稷为小米、麦为小麦、菽为大豆、麻为麻子(一些地域将其代替水稻的种植)。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五谷中的黍。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过故人庄》里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虽然很多人对黍这种农作物感到很陌生,但据相关资料记载,黍的种植历史长达8000多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地域的缘故也有南米北面的说法,虽然就全国而言,米和面作为两种原生主食几乎占据了全国人民的餐桌江山,但还有一些地方再以除了大米白面之外的粮食做主食。比如玉米面和黍面(黄米面)。
黄糕就是用去了皮的黍子做的。对于山西人而言,黄糕这种食物有着非凡无比的意义。在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十里地的莜面,四十里地的糕,十里地的荞面饿断腰。”意思是吃了黄糕能走四十里地不会饿肚子,表示它异常的耐饥抗饿。另外,因为糕与“高”同音,吃糕寓意着“步步高升”、“高升旺长”,因而,不管是逢年过年还是红白喜事,山西人的桌上绝对不能缺少的就是一盘黄糕,或者是用黄糕做的油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