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对举”
近读《流水对辨误》一文,很受启发,文中对非“流水对”进行了辨误,举出了详实的例子,归纳了明晰的特征。但是在该文最后指出,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不顾我,我不顾你”这类重字的句子是“一般对偶句”,我以为这样定义,是不妥当的。
那么,上下句非特定位置有意重字(比如“春回大地春阳暖,国至新元国运昌”“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能否称之为“一般对偶句”呢?如果不能,那又是什么句子呢?请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句。就整句而言,它们都是对举句。
“对举”句,是相对列举或描摹的两个对称句。“对”即相对,语句有成对出现的、两两对应的、整齐匀称的特征;“举”就是列举、铺陈、描摹,即运用整齐的句式,运用排比、反复修辞和整句短句等常见句式,形似对偶。
对举手法有点像对偶,并列两类事物,相互映衬,互相衬托,凸显事物的不同,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苍天之上,混元之中,九泉之下”,皆。对举句式
唐松波先生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指出,对举句是用两个相互对应而各自并不独立的分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特点是:两个分句前后相继出现,中间不插入任何其他成分,结构相同,语义相互对应,但不能单独表义,必须同时使用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类句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习语,对仗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
日常口语中,对举句屡见不鲜。比如:“桥归桥,路归路。”“丁是丁,卯是卯。”“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张三不来,李四不往。”
对举句既要分类列举,又允许重字,甚至上下文可以有字数之差,只要符合“结构相同,语义相互对应”,就可算作此种修辞。需要注意的是,它绝不是对偶句,更不是“一般对偶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