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早年飘洋过海,出国谋生,俗称“过番”,最先就是从柘林为代表的港口乘红头船出洋的,雍正年间,全盛时期的柘林港有红头船三百余艘,通航津沪及东南亚,到了今天,柘林镇在海外,有华侨,港澳同胞六千余人,是重点侨乡之一。
有码头的地方,渔业必然发达,伏季休渔结束,柘林湾里的渔船拔锚启航,浩浩荡荡驶向海洋,接下来的八个半月,出海的鱼获大多会在红山不水产市场批发出售,巴浪鱼(蓝圆鲹)阔目鱼(竹荚鱼)花仙鱼(鲐鱼)捕获量极大,迅速做成鱼饭是潮州人最喜欢的处理方式。
早上是潮州人开始煮鱼饭的时间,刚买回来的各种鱼类,冲洗干净,摆进鱼筐,鱼头朝中间,鱼尾在边沿,形成花环状,撒盐腌制,让盐分进一步渗透到鱼肉中,无需去鳞刨肚,无需繁杂调味,只用一把盐就能吊起原本的鲜味,竹筐整齐叠入蒸格,用石头压紧,煮鱼饭讲究猛火深汤,汤即是盐水,煮的时候要将蒸格绑上吊绳,用吊钩沉放入锅中,猛火开煮,经验掌握在分寸之间,待鲜甜的鱼香溢出,便是起锅的时候。
鱼饭鱼饭,是鱼不是饭,里面一粒米都没有,最早的雏形可能是来自胥家人,古书称他们是不粒食者,以海产为生,不依赖大米等粒状粮食。鱼饭的大量生产和流行,也和渔船的保藏条件有关,旧时出海一趟耗时多日,又没有保鲜冷冻技术,为了保存鱼获,只好用盐水煮熟,上岸后再去贩卖,久面久之,鱼饭成了潮州人喜欢的风味食物,并随着过番传到海外,在兴起于香港再风靡全国的打冷里,也是不可少的招牌美味。
蒸好的鱼饭,鳞鳍完整,鱼皮紧致,鱼身光洁闪亮,坚实有弹力,鱼肉洁白紧实,味道清甜微咸,配上提味的普宁豆酱,甘润鲜美,淡而不薄,鲜而有味。
夕阳西下,远行的渔船相继归港,翘首期盼全他们的除了家人,还有期待鱼获的食客,新的一筐鱼饭又将下锅,再送到人们的饭桌,务实创新的潮州人,用这种方法,保留了极致的海洋风味,在他们心中这是走多远都不会忘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