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香无籽(中国红玫瑰)葡萄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虽然世界上也有大规模的葡萄种植,但是产出的果实多是有核的,吃起来不是特别方便,影响口感。自从美国科学家在1959年首次阐述了赤霉素对葡萄形成无籽果实和增大果粒的作用之后,全世界各地掀起了葡萄无核化处理研究热潮,比如1958-1959年日本确立了玫瑰露无核、早熟栽培技术;1959-1962年我国科学家罗国光在玫瑰香葡萄上的无核化处理研究;1971年日本在蓓蕾玫瑰上做的链霉素无核化处理试验等。但是从目前葡萄的无核化处理技术工艺来说,还是日本的技术相当成熟,研究比较深入,我国正在突飞猛进的超越过程中。
我国的葡萄无核化处理起始于1959-1962年罗国光老师的研究,但因其落花落果严重、大小果现象突显,产量损失突出,最终没能推广。之后经历了长达20世纪80年代此项技术在我国才逐渐成效凸显,比如1980年魏振东老师花前5-10天喷施15ppm促生灵使葡萄无核化率达到90%以上,之后1985年上海的两位老师在先锋葡萄盛花末期用25ppm赤霉素浸沾花穗,10天后在进行一次,使其无核率达到了90.3%-94.2%。之后的一段时间,多数专家学者发现单独应用赤霉素往往会因其巨大的副作用,比如穗轴脆化、扭曲等,所以之后的研究方向就集中在混合药剂搭配处理方面,也发现了一些比较好的搭配方法,比如赤霉素与链霉素;赤霉素、链霉素与CPPU(氯吡脲)等。
一、“无核化”处理的理论基础
1、子房壁得到赤霉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内源激素的刺激是实现坐果的关键。
葡萄所供食用的果实,是由雌花的子房壁发育而成;葡萄授粉成功后形成种子(葡萄籽),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合成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等内源激素的刺激下,子房壁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细胞数量迅速增多,最终发育成果实。
如果授粉失败,则不能形成种子,缺乏内源激素刺激,子房壁中的细胞无法进行正常分裂,子房壁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形成的幼果发育不良甚至脱落。
在养分供应充足的前提下,能否获得如上内源激素的供应,以刺激子房壁细胞分裂,是子房壁发育成果实的关键,即实现坐果的关键。
2、“无核化”技术的本质是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保果和膨果
在植物生长调节剂中,存在多个具有类似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功能的成分。使用这类成分处理花蕾,不仅可刺激子房壁细胞分裂,实现坐果。并且可以通过调节使用浓度,提升细胞分裂质量,进一步增加果实中细胞数量;或通过药剂诱导更多的养分向果实输送,促使细胞更好发育以增大细胞体积。
综上所述,使用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刺激子房壁细胞分裂,不仅可实现坐果,并且可进一步膨大果实,增加果实体积及重量。
为保证坐果质量,在生产中普遍是在出现葡萄花后大量生理落果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一时间多集中在满花后2-3天内。此时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普遍导致葡萄种子败育,即果实中没有种子(葡萄籽)。因此,在生产中,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使有核葡萄果实种子消退,变成“无籽葡萄”,同时进行保果和膨果的技术,称为“无核化技术”。
二、“无核化”处理常用药剂
目前用于“无核化”处理的药剂,主要包括赤霉酸、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三大类。
1、赤霉酸
赤霉酸的功效主要有促进花序分离、保果、膨大、去核;
植物体内几大内源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其中一类激素含量的波动,必然引起其他几类激素的含量变化。
人工使用赤霉酸浸渍花序,直接提高花序中赤霉酸含量,进而刺激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合成,导致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提升。故单独使用赤霉酸,也可实现保果。
在养分的分配、输导过程中,赤霉酸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基本是养分优先大量供应赤霉酸含量高的植物组织和器官。使用赤霉酸浸渍花序和幼果,导致其中赤霉酸水平提升,可更好的获得养分供应。
赤霉酸是最常使用的导致种子败育的成分。对于大多数品种,花后三天内使用赤霉酸,基本可实现无核(阳光玫瑰除外)。
2、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常用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主要有氯吡脲、噻苯隆、6-苄氨基嘌呤(6-BA)。该类物质直接刺激细胞分裂,是保果效果最好的成分。如在子房壁细胞分裂高峰期使用以上成分,可进一步提升细胞分裂质量,增加细胞数量,对增大果实体积效果最为显著。
该类物质是葡萄保果和促进果实膨大的关键成分,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赤霉酸。但是果实细胞数量的增多及细胞体积的膨大,都是以养分供应为基础的,在生产中,使用以上成分时普遍添加赤霉酸,以诱导养分向果实供应,更好实现坐果和膨果。
常用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不同成分间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噻苯隆活性最高,氯吡脲次之,6-苄氨基嘌呤最弱。
2.1 噻苯隆:
噻苯隆活性最高,故相同浓度下,噻苯隆保果和膨果的活性最佳。但使用噻苯隆后,普遍会加大果实的上色难度,故噻苯隆多用于黄绿色品种(如醉金香、阳光玫瑰、无核白鸡心)的处理,不建议用于处理有色品种。
使用噻苯隆处理的果实普遍更大,因此果实裂果风险势必增加,对于生产中易裂果的品种,不建议使用噻苯隆处理。
果粒越大,势必成熟越晚,故使用噻苯隆处理的葡萄,在相同条件下,成熟度势必低于使用其他药剂处理的果品。如同一时间采摘,使用噻苯隆处理的葡萄,品质因成熟度不够相应较差。
因噻苯隆活性高,对细胞分裂刺激猛烈,如使用浓度较高,可能因细胞分裂不正常导致幼果轻微畸形。果实成熟后,果面存在凸起的棱线或凹陷的沟痕,通常是使用较高浓度噻苯隆处理的标志。使用高浓度氯吡脲处理也会导致果实外观畸形,但在一线生产中并不多见。
(管理好的后期会充满,变成椭圆形,就像吹气球一样)
2.2 氯吡脲:
氯吡脲成分活性适中,尽管膨果效果不及噻苯隆,但使用后对果实上色的不良影响低于噻苯隆,故氯吡脲多用于有色葡萄品种的处理。但是氯吡脲用量过大,同样会对果实上色产生不利影响。
氯吡脲处理的果实一般偏圆;如氯吡脲使用浓度较大,在多数品种中会导致果皮涩味加重。以上现象是使用氯吡脲处理的标志。
2.3 6-苄氨基嘌呤:
6-苄氨基嘌呤是较温和的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在常用成分中,6-苄氨基嘌呤活性较低,相同浓度下使用该成分处理所得的果实体积,较其他成分处理偏小。
6-苄氨基嘌呤对果实发育的副作用最小,正常使用下该成分不仅不会导致果皮发涩或妨碍上色,同时还会加速生殖发育,即加速果实的生长发育,加速果实成熟及上色。
6-苄氨基嘌呤处理的果实一般偏椭圆,拉长果粒是该成分特有功能,且使用该成分处理的果实相较其他成分,后期一般上色早、上色好。以上现象是使用6-苄氨基嘌呤处理的主要特征。
尽管6-苄氨基嘌呤的保果,尤其是膨果效果不及其他成分,但是在不计果实大小的前提下,该成分是生产高品质果品的首选处理成分。或者将该成分作为促进果实膨大的辅助药剂,搭配氯吡脲或噻苯隆使用,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品质。
深红无籽葡萄
3、生长素类成分
生长素是促进子房壁细胞分裂,实现坐果的另一关键激素。顾名思义,生长素在细胞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无核化”处理中,人为提升生长素含量,主要有三类手段:
1)通过使用赤霉酸,刺激植物组织中生长素含量提升;
2)直接补充天然生长素成分——吲哚乙酸。如自极地冷水域或深海生长环境恶劣的海藻中提取的海藻精类物质,及植物种子中提取的天然活性物质,其中均含有较高含量生长素(比如碧护、明德立达碧益)。由于均是天然物质,一则有利于吸收,二则果实发育对剂量不敏感,即便较高剂量也不会导致较明显的不利影响。
3)使用人工合成的具有生长素功能的成分,如萘乙酸、2,4-D等。以上物质适当剂量下具有保花及保果功能,但浓度稍高则表现为反作用——疏花疏果。由于人工合成物质,药剂活性显著受温度及树势影响,一般种植者难以准确把握有效剂量,故不推荐使用。
在实际生产中,如单纯增加赤霉酸用量以提升生长素浓度,则普遍导致花序过度分离、果梗增粗、果梗过度木质化,加重后期落粒风险。
实验证明,保果处理中,在药剂中添加天然生长素成分,不仅保果、膨果效果更为优秀,且有一定软化果梗的效果。
无籽葡萄品种推荐:
- 魅香无籽葡萄(9月中旬成熟):天然无核 香味浓郁 果肉硬脆 果穗极大 不裂果脱粒 耐贮运
- 深红无籽葡萄:果肉硬脆 甜而多汁 品质极佳 超级丰产 极耐贮运
- 睡美人葡萄:源于美国 无籽葡萄中的极品 自然无核 果粒极大 货架期长
- 麦当娜红宝石葡萄:鲜食葡萄品种的贵族,肉质硬脆,适口性极好
- 天工墨玉葡萄(6月成熟):特早熟 无核新品 果肉爽脆 糖度高 抗病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