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钟出锅,时时保持新鲜,物美价廉,一块三角粑粑一元钱,吃上一块忆童年。”烤好的三角粑粑一出锅,马上就会被抢购一空,很多时候,供应不上,“断货”情况屡见不鲜,往往形成“先付款,再品尝”的热闹场面。三角粑粑还没有出炉,周围就已经等候着大大小小的顾客,就如同热恋中的人们在相互等待。三角粑粑热卖,小贩从原来的一个烤盘增加到几个烤盘,从一处摊位连锁到几个摊位。它彻底地勾起了新生活下施甸人的怀旧情怀,大家都乐意为这一道特色小吃买单,拿上一块三角粑粑,让那股特有的发酵味弥漫鼻尖,如开启一坛陈年佳酿,让人如痴如醉,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下口,喂到嘴里,甜中伴随着一丝丝酵味,唇齿所到之处,酥脆包裹着柔软,口口都是儿时的味道。
三角粑粑是八十年代施甸人的回忆,它浓缩了老百姓温饱之后对饮食的追求,大米不再局限于餐桌,它开始由“口中粮”变成“口头食”,三角粑粑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演化了大米的七十二变,丰富了施甸人的口头食。相比传统的米糕、荞糕、包子等,它的制作成本低,方便操作,不需要拜师学艺,只要会掌握火候就可以。三角粑粑属于小吃里的新鲜货,物美价廉,“小的五分,大的一角”。在学校门口摆一摊三角粑粑,下课铃一响,孩子们都会跑到面前,掏空身上的零花钱一解“饥荒”。在电影院门口摆一摊三角粑粑,年轻人相互簇拥,买上几块,成为比较时髦的爱情蛋糕。在街头巷尾,摆上一摊三角粑粑,烤出一份人间烟火的温暖,卖出一道集市的繁华,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除了早饭和晚饭之外,最能调剂生活口味的美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对三角粑粑有着执着的爱。
时下,三角粑粑又带着轮回的使命,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不光是一种重操旧业的营生,也是一种岁月丰盈之后的回味,它承载了施甸人对这种小吃挥之不去的情怀。很多“过来人”认为,容颜可以老去,但是味觉不能退化,只有美食才能唤起曾经的记忆。美食的生命力有自身的延续性,也有市场的周期性,具备了这两个特点,一道又一道的美食在舌尖传承,经久不衰。三角粑粑是施甸饮食发展的一个缩影,有着深厚的历史烙印,犹如阔别已久的故人,几经辗转又回到了故乡,触动心弦,一切都是似曾相识,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