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炸、炒、煸、爆、熘……每一种听起来就好吃的烹饪方式,都跟「食用油」密切相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家里采购食用油时应注意常换品种、多样化搭配,但并非所有的油都适合高温烹饪。
食用油遇热会发生哪些反应?《生命时报》邀请营养专家解读,教你根据不同油的特长科学使用。
受访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张双庆
中国注册营养师 郑飞飞
各种食用油,怕热程度不同烹调油里99%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食用油中的脂肪酸按其饱和程度可分为:
- 饱和脂肪酸类:没有不饱和双键
- 单不饱和脂肪酸类:如油酸,含1个不饱和双键
- 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如亚油酸、亚麻酸,含2个及以上不饱和双键
其中,饱和脂肪酸在高温下较稳定,不饱和脂肪酸中双键越多,在高温加热时越容易发生氧化聚合反应,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氢过氧化物和醛类物质。
我们常吃的食用油中,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有棕榈油、椰子油、猪油、牛油、羊油、黄油等,它们的耐热性最好,稍微凉一点就会凝固,适合高温煎炸。
日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脂肪摄入量的10%以下。
4类常见食用油「受热分析」除了上述提到的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其他油脂或多或少都有些怕热,烹饪时要根据怕热程度来选择适用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