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华夏大地及其边陲存在的少数民族,不可谓不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记载,都只呈星星点点状散落在汉民族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就如涓涓细流,时隐时现,时续时断。有的最终汇入了汉民族的洪流,成了其中的一分子;有的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还有的则流向了遥远的异域。如果不细加发掘,严密考证,有些民族的历史就难以连接成线,就源不清本不明脉混乱,就可能出现遗漏、遗落、断裂和误解。就如维吾尔族,有些维族人就以为自己是突厥人(土耳其人的祖先)。其实在历史上,维吾尔族与突厥仇深似海。
根据考证, 维吾尔民族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赤狄。赤狄是游牧的,和匈奴的先人白狄是兄弟。秦汉时期,赤狄改称丁零。南北朝时期,除漠北丁零外,其他都融入了汉族之中。漠北丁零也随时间的流逝,名字改为敕勒、铁勒和高车。其统治者也由鲜卑变为了突厥。高车共有六个部落,其中一个部落居住在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名叫袁纥(随代称其为鸟护、韦纥,唐初时称为鸟纥或回纥),就是现在维吾尔族人的祖先;另一个部落居住在今蒙古九条河地区,名叫鸟古斯,是今土库曼人的祖先。“因此,维吾尔和土库曼是真正的同胞兄弟”。而和突厥则毫不相干。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高车各部首领数百人在向西突厥处罗可汗进贡的时候,全部惨遭活埋。这场惨祸也导致了高车各部与突厥的仇恨。至唐时,东突厥被回纥所灭。也算报仇雪恨了。而西突厥则被唐朝所败后,有两个部落西迁到了小亚细亚半岛,他们的后代曾建立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又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回纥与唐朝好的时候如兄弟。回纥使者缅伯高在给唐太宗送天鹅时,不小心让天鹅飞了,只剩一片羽毛。这就是“千里送鹅毛”故事的由来。之后与唐有过兵交,也有过联姻。“安史之乱”后,回纥改称回鹘。后来回鹘出现内乱,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分为五支,或南下或西迁。
南下的一支由可汗之弟率领投奔大唐,被赐为国姓李姓。另一支由鸟介可汗统领,后被唐所灭。西迁不愿远行的人由庞特勤带领,后来到了西州高昌,故被称为“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另一支留在河西走廊的被称为“河西回鹘”,又由于甘州一部最为强劲,又称“甘州回鹘”。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河西回鹘被西夏吞并,少数人逃到今青海,被称为“黄头回鹘”,即现裕固族的祖先;西迁的主力到了葱岭西部的楚河一带,被称为“葱岭西回鹘”。公元九世纪末,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喀喇汗王朝(即黑汗王朝)。也就是在喀喇汗王朝时,回鹘改信伊斯兰教,文字也由古回鹘文改为以阿拉伯字母创制的“畏兀儿字”。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喀喇汗王朝“扫清了西域的最后一个对头”,达到鼎盛时期。“首都设在八拉沙衮,陪都设在喀什噶尔”。然而公元12世纪30年代,喀喇汗王朝又成了契丹人所建西辽的附庸。但无论如何,回鹘在西域也算立下了根,也成了西域的主要民族之一。成吉思汗时,回鹘被称为“畏兀儿”。也有说是畏吾儿或畏吾尔。到1935年时才正式称为维吾尔。
故,维吾尔族的先人与突厥在族源上是毫无关系的。
参考资料:《另一半中国史》(作者高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