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开封市几家传统武术民间社团组织在谈到他们门派武功套路的源流时,不约而同提到赵匡胤,认为他们的武功套路拳法最初是由宋太祖所创,或者说与其有着某种关联。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赵匡胤形象,多是手持棍棒、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常常与一帮出身高贵却又属于市井无赖的人结义为兄弟。一般人会认为这或许只是赵匡胤的艺术形象,但有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赵匡胤的真实形象可能和这些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相距不远。因为在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仍然保留了很多游侠特有的豪爽习性。
不少史料说宋太祖是一位武功高强之人,种种记载也表明,宋太祖赵匡胤的确是历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宋史》记载,赵匡胤从小“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他不仅酷爱骑射,还喜欢赤手空拳与人打斗。不难看出,少年时的赵匡胤就武功不凡。
赵匡胤21岁离家出走,浪迹天涯。949年,他在北上途中遇到后汉枢密使郭威。此时郭威正率兵在河中(今山西)平叛。身强力壮且精通武艺的赵匡胤投靠在郭威旗下,勇猛*敌,屡建战功。到了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得以重用,出任禁军军官,后官至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960年1月,北汉及契丹举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称帝,定都开封。
据《宋朝事实类苑》所述,赵匡胤带兵时就习武不辍,且武技十分了得,其手下对他都非常敬畏。即使是登上皇位后,他仍然亲自训练军士,对那些武艺优胜者不断提高待遇和赏赐,所以手下将士无不刻苦训练,个个精通武艺,并忠心效命于皇帝。
宋朝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选募、武举考试选拔武艺人才。军事训练采用统一教法格,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军事训练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了武艺的提高。这一时期兵器的种类大增,形制复杂,各种兵器武艺争奇斗艳,武艺向多样化发展,武术表演项目也有相当的发展。对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功不可没。
当代武术名家、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先生以翔实的史料证实了赵匡胤在中国武术史上的显赫地位。他在《武术史上的宋太祖》一文中写道:“……与以上引文相类似的材料,宋人笔记中亦有所见。这些材料使我们知道赵匡胤这位开有宋300年基业的皇帝,不是单凭着权谋来驱使部伍的,他本人也精通武艺,又能以武艺训练将士,所以将士奋勇,左右效命。相信‘皆善武艺’内侍数十人,都是太祖亲自简选教习的豪侠之徒,很可能就是通过他们的转相传习,宋太祖的棍法和拳法得以传布世间,并传之后世,从而为他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名声。”
马明达教授提到的“拳法”即太祖长拳,又称太祖拳,“棍法”即盘龙棍,被称为棍术的开山鼻祖。以上两种功法应为赵匡胤所首创或因其而得名。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
太祖长拳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太祖长拳架势大而开朗,特别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与展现,演练起来豪迈奔放,优美中又不失其威猛的澎湃气势,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太祖长拳的源流《太祖拳谱》载,“打遍天下第一家,太祖功夫最可夸。大宋皇帝赵匡胤,少林寺里传秘法”,“十八绝技第一先,古刹练到金銮殿。若问此拳名和姓,少林定宋太祖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