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建新 薛迎辉
昔日被视为害虫的蚂蚱,现在每斤能卖到35元。逆袭就发生在宝丰县闹店镇司庄村。
蚂蚱,也叫蝗虫,历史上曾多次为灾。曾经谈蝗色变,却有人靠养蝗虫致富。带着几分好奇,12月4日,记者走进司庄村,去探寻蚂蚱致富背后的故事。
“你们来得不巧,只剩这一个试验棚了。别看只有70平米,却能产4万余只、140斤蚂蚱呢,一茬下来就能卖4000元。”曹灿超告诉记者,蚂蚱3到10月是生长季,40到50天一茬,每年可养4茬。
谈起养蚂蚱,曹灿超是绕不过去的人。他在当地不仅最早开始养蚂蚱,而且规模也是最大的,目前已发展30个大棚养殖,被亲切地称为“蚂蚱王”。
尽管被称为“蚂蚱王”,但与蚂蚱结缘却是寻觅多时的结果。曹灿超今年35岁,从十几岁起就外出打工。打工的经历,也让他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想法。特别是结婚后,在家照顾母亲和孩子的现实,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
回乡后,曹灿超养过生猪、兔子和蝎子等,各种创业想法都不断尝试由于技术、资金和风险等,要么是赔钱要么是不赚钱,一直没找到好的创业项目。在苦恼之际,一次意外的网友聊天擦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养蚂蚱?抱着试试的态度,2014年曹灿超开始了自己的新一轮创业。从开始的两三棚一直到现在的30个棚和一个冷库,他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在当地站稳脚跟,并销售至山东、河北等市场。
养蚂蚱走俏,也与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蚂蚱高蛋白、低脂的营养价值越来越被人看重,不仅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更被开发出蚂蚱酱和蚂蚱罐头等产品。
收益如何?曹灿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0平米棚为例,一茬产200斤,一年4茬,每斤30元,一个大棚毛收入2万多元。
收入虽不错,但养蚂蚱也是个技术和体力活。除了大棚和孵化外,草料供应决定了蚂蚱产量。每个大棚附近都按一定比例种植着黑麦草和墨西哥玉米。由于蚂蚱只吃叶片,每天都要采割嫩叶,仅此一项,曹灿超就雇佣了五六个工人。等到捉蚂蚱和出货的时候,临时雇用的工人能有四十多人。
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曹灿超还带动了周边二十余人养蚂蚱,既分享技术又负责收购和销售。“蚂蚱已经成为我们镇的新特产了,今年的首届电商扶贫节就设在司庄,要让更多蚂蚱‘飞’到网上。”闹店镇镇长魏前豹说。
“我今年又流转了十几亩地,打算明年再增加20个大棚扩大产量,同时也摸索如何缩短蚂蚱的生长周期,带动更多的老乡脱贫。”指着包装好即将发货的“飞蝗腾达”产品,曹灿超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