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从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说起。
故事如下:
八岁男孩布鲁诺跟随身为纳粹高官的父亲搬家到了一个新地方。他发现家的附近有一个奇怪的农场,那里的人们都穿着条纹睡衣。
布鲁诺在农场边,认识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尽管家人阻止布鲁诺与农场的人接触,两个小男孩还是成为了朋友。
为了帮助“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寻找他的父亲,布鲁诺换上一件“条纹睡衣”,偷偷进入“农场”。
最后,当父母发现布鲁诺失踪、而疯狂找寻他时,身穿“条纹睡衣”的布鲁诺和“农场”里的一群人一起,被赶入了毒气室……
电影很好,值得说的点很多,我只说一个可能对家长有些启发的点——
你会倾听自己的孩子吗?
(为啥从这部电影里,能扯出这么个点,后面有流泪阐述。)
她会不会真的“断绝母子关系”?看到一位母亲发文,宣布和自己刚考上重点高中的儿子脱离母子关系,因为住校的儿子告诉她,自己选择放弃学业去打工。
这位母亲说:我选择放弃他……当今社会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好像地球都得围着他转……再这样下去我就抑郁了!所以我准备放手,断绝母子关系……放过他也放过我自己!
我想说,这样的发泄,可以理解,仅此而已。关键问题是,作为家长,你除了“发泄自我”,还做了什么别的吗?尤其是,你去倾听了一下,孩子心里到底在想啥吗?他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学业去打工?刚考上重点高中、又在住校的他,有些什么样的遭遇呢?
我忍不住留了言,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认真倾听过自己孩子吗?单看现有内容,孩子没啥问题,说话冷静平淡不过激;当妈的倒是脏字不少。这就分了高下!
看评论,说孩子考上的是重点高中!说明是努了力也见了效的孩子。倒是这位家长到底为孩子做过什么,没看到具体内容……
刚入高中又住校的男孩,正值青春期,要应付学习和日常同学关系,不适应很正常,抑郁都有可能!家长只顾自己生气,甚至写出断绝关系的文书!无言以对……
只是可惜这孩子,好好引导安抚一下,未来应该有不错的人生的!眼下靠他自己判断形势,在青春期不理智时期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家长却反向跳脚,再次无言以对……
当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就是累就是折磨啊,实属正常。如果这位母亲能冷静一下,重做打算,是最好!
祝福你和孩子都好吧!断绝关系这种文书,形同儿戏,发一发就好了。
然而,其实我说给上面那位母亲的话,难道不也是说给我自己的吗?
我们都太用劲地表达自己,对别人、对孩子……努力地“为他们”做事,做“我们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却没有想过,我们用劲去做的,别人、和孩子到底需要不需要呢?
小时候有一次去参加同学的十岁生日宴,同学是个漂亮小姑娘,因为母亲替她操办了这一场请客宴,她明显带了些“主场”意识,带着小伙伴们在房间里蹿来蹿去地玩。很快就给忙碌的母亲带来些影响,但实在无关痛痒,无非就是需要大人整顿一下秩序的事。
这时,忙着做大桌宴的母亲抬手就给了同学一个嘴巴子,完全没在管,自己正在忙碌的这一切,其实就是为了这个今天十岁的小寿星!
同学明显懵了,她望着母亲头也不回的背影,眼眶里含着泪,再也“主场”不起来了。
我没法体会,她后来在自己的十岁生日宴上,究竟是怎样的心情。
“我都是为你好”!你说过几次这样的话?所以很反感老一辈人最爱说的那句话:“我做一切都是为了你!我都是在为你好啊……”他们一定是心安理得地在说这句话,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试图去了解和倾听一下,孩子在想什么、和到底要什么!
我们现在是不这么说了,可能是因为积累了足够多的反感,即便心里这么想着,也一定不能说出来。
然而我们行动的事实,不仍然是如此吗?
究其根本,可能还是因为,当我们穿上“家长”这身行头,就开始自动地认为,孩子想什么、孩子要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些内容,都需要家长来告诉他们——你应该想这个、你应该要那个……
这个问题摆出来的时候,你会觉得,的确是个问题啊!但是,隐藏这个问题,实在太容易了,容易到,只要你在做家长,你就开始面临许许多多复杂又重要的事,这些事里,哪里容得下“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和“孩子到底要什么”这些问题呢?
流泪阐述然而后果很严重。
本文一开头,从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说到的“流泪阐述”来了:
布鲁诺和穿条纹睡衣的小伙伴一起,进入“农场”,然后被当做“条纹睡衣”犹太人的一员,裹挟在人群里进入了毒气室。电影的结尾,布鲁诺的纳粹父亲在毒气室外发出一声惨呼。
没错,电影是想要抨击纳粹。然而故事讲得很细腻,细腻到,如何当家长这回事也被描写得丝丝入扣。
布鲁诺来到新家,处处新奇,他试图发现、试图寻找新的朋友……他并不了解这个国家及其所作所为到底是怎么了,母亲也并不了解,而父亲只是让“家庭教师”给他普及“犹太人为什么该被灭”的基础道理。
是的,在这场错误的家庭教育中,缺失了根本的亲子沟通。这个在普通社会里常见而无伤大雅的情形,放在布鲁诺生活的当时,就是灭顶之灾。
随着布鲁诺的探索,他发现了很多奇怪之处,他曾经试图沟通、试图询问……
然而布鲁诺失败了,他问的那些“小问题”——例如农场那边的烟囱里为什么发出奇怪的臭味……等等,比起父母当下觉得更应该操心的事来,实在是太小太小的事了,小到,父母根本不认为,需要去听一听、需要用什么办法来解答一下……
布鲁诺想要新朋友的愿望,也被忽略甚至打压了。他只好悄悄地认识和交往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最终……
流泪阐述就到这里吧。
当家长的,放下自己那些顽固不化的念头吧,“给予”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的,在“给予”之前,先真正地去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
不要等到最后,孩子已经不愿意再说了,你还能怎么办呢?就像前面说的那位母亲一样,和孩子“断绝母子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