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恰当好满足需求的产品,应该是客户追着我来买,而不是我们到处去求人买货。
所以,我们当时拿着民间借贷,在盈利放到未来,到央视买黄金时间的广告做集中曝光,后来,幸运的是一炮而红。
追着要买产品的客户和经销商,把我们的电话都打爆了,当知名度和客户规模达到了一个数量级之后,我们自然而然也就盈利了。
但是,快速扩张也不是随随便便砸钱就可以成功的,事实上,有太多人采用快速铺开、跑马圈地的策略,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比如说一个典型的例子,做共享单车的OFO,融资拿了很多钱,烧钱也烧了无数。
但OFO没有目标,创始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客户究竟需要的共享是什么?
只是一味追求短期的市场占有率,盲目扩张,在全国各地大量投放单车,也不管保养和维护,没了就再买,最后成本居高不下,惨淡收场,现在还有很多人等着OFO什么时候能退押金。
这就是在没有做过市场需求调研和产品验证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烧钱。
我们曾经有一位学员也是如此,他想做什么呢?
他想做临期食品的零售,尽管我劝告过这不是一个好生意,当然,在今天消费降级的情况下,这门生意还是有一点空间。
但这个生意的本质,是处理那些尾货和临期产品,是在和品牌商竞争,是去争夺品牌商的利润,特别是那些知名品牌,
在那个消费升级的年代,消费者对这样的业务模式不感兴趣,大品牌商对渠道管理会非常严格,也不愿意廉价把货随意处理掉。
所以,他们花钱打了很多广告,开了不少门店,最后还是草草收场。
快速扩张的策略,一定需要有匹配的条件、团队和市场眼光,特别是创始人自己,这有点像是一次豪赌,我们得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接受一切的结果。
04
第二个叫精益创业。
它跟MVP,最小可行性很相近,简单来说,它遵循这么一套原则:
快速推出一个产品,不断地验证和迭代,同时保持最低成本的运营。
就像日本丰田之所以能这么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从生产制造到产品技术,都在进行连续的、小的改进,一直小步快跑。
和 “快速扩张”的策略相反,采用MVP这样的创业策略,是先求稳,关注短期利润,而不是营收增长了多少,然后再通过不断迭代去慢慢扩张。
这么做能避免出现大的问题,因为大部分精益生产的企业,都是按照现有市场已经被验证过的道路和需求,去生产产品,提供服务。
但恰恰因为这一点,我们无法探索每一种可能性,而是要提前押注一个可能的迭代,这就几乎没有去打破常规的机会,给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而且,MVP会为了满足“快”,过于强调“小、精”。
MVP需要以最少的可行功能,迅速获取到用户,但另一方面就可能会存在取舍。
我们可能脑海里有好几个功能要去实现,但必须放弃一些关键的功能,只选择最核心的保留下来。
但是,这些被放弃的功能,是不是用户期待的核心需求呢?
所以,这就会遇到一个两难的局面,产品太平庸了,很可能走不出去,但又没有太多时间和资源去打造一个更加完美的产品。
当然,精益创业很适合资源不多的创业者,它本身也是一个相当合理的方法,但核心就是创始人要有非常明确的愿景和方向,团队要高度保持灵活性,大家在整个迭代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改进、提升。
它对我们的能力和素养要求非常高。
05
第三个叫先抑后扬,也就是介于快速扩张和MVP之间的一种策略。
在产品正式上市之前,先侧重于提升产品的创新力度,注重在研究和设计方面的迭代,特别是做品类创新。
当产品发布后,我们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销推广上,赋予产品新的概念。
比如说我的小师弟,魏民,他从工业设计入手,打造一个叫“有色”的品牌,主要产品是剃须刀。
他把这个传统的功能产品,通过改变购买场景和购买对象,让它定位在一个新的“礼品”领域,赋予了它全新的概念和设计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