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2.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等。
3.社日。农历中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分“春社”和“秋社”,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两度举行。杜甫有诗云:“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4.花朝。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如《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
5.寒食。农历清明前一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一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6.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四日、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
7.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和挂艾草、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8.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9.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节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10.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赏桂花、吃月饼等。
11.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12.冬至。又称“至日”。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天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13.腊八节。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俗称“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是全国各地共同的习俗。
14.除夕。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岁除这一天,家里家外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燃爆竹,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图案的新衣吃团圆饭。除夕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