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种子天下” 可以订阅!
当前各地玉米陆续收获,农户最关心的是玉米卖出好价,而价格不仅与当年单产和市场价格有关,还与玉米品质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霉变。农户不仅要种好玉米,还要存好玉米,不让辛苦白费。玉米霉变基本上因为储存不善导致的,农户应该多了解玉米储存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干燥玉米含水率一般在14%以下,新玉米在华北地区一般为15%-20%,在东北和内蒙地区一般为20%-30%。高水分会破坏日粮中维生素等活性成分、降低日粮中代谢能水平和粗蛋白水平、打破日粮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激发霉菌繁殖、造成霉菌毒素污染。
玉米霉变后会被霉菌代谢产物——霉菌毒素污染,而霉菌毒素化学及物理稳定性强,简单处理加工及烹饪很难消除霉菌毒素对畜禽和人类的危害。人畜长期食用低剂量的霉变玉米,霉菌毒素会在体内沉积,特别是对畜禽而言,霉菌毒素会在畜禽肌肉组织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玉米发霉的原因
玉米胚大。玉米胚部几乎占全粒体积的三分之一,占全粒重量的10%-12%,其呼吸强度大,吸湿性强,带菌量大,容易酸败。玉米胚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极易感染大量的微生物,整粒含有77%-89%的脂肪,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脂肪容易产生酸败,致使胚变色变味,不仅影响适口性,而且丧失发芽能力。
原始水分大。一般新收获玉米的水分在20%-35%,降雨使玉米难以充分干燥,自然也就增大了玉米的生理活性,使储藏稳定性大大降低,极易导致霉变。
易感染虫害。因玉米胚部富含营养,并有甜味,可溶性糖含量较大,所以很易感染虫害,不完全颗粒增加,这又加快了玉米发霉变质的程度。
存储不善。玉米收货以后,通常放在农家小院露天晾晒,不会过多的关注阴雨天气和气候影响,进仓时间的选择和销售环节把关也不严格,造成霉菌的持续生长。
运输过程中污染。玉米属于大宗商品原料,我国幅员辽阔,玉米运输以船运为主,尤其是南方地区,运输过程中管理不严,装卸随意,加剧了玉米的霉变。
化学药剂污染。近年来,为减少玉米的发霉情况发生,在收储过程中会添加许多化学药剂进行防霉、防虫。但是由于管理不善,混合不均匀,仓库消毒不彻底,陈化粮和新粮混合储存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持续污染。
霉变玉米的危害
霉菌生长需要适合的温度、湿度、氧气及能源。当湿度大于85%,温度高于25℃时,霉菌就会大量迅速生长,并产生毒素。霉变玉米产生的毒素主要有黄曲霉菌、赤霉烯酮、伏马霉素、呕吐霉素及赭曲霉毒素等。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曲霉毒素(AFT)主要是对动物肝脏的伤害,它可导致肝功能下降,降低生产性能,并使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易受有害微生物的感染。此外,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也可导致胚胎内中毒,通常年幼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更敏感。黄曲霉毒素的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生育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降低、贫血等。黄曲霉毒素不仅能够使奶牛的产奶量下降,而且还使牛奶中含有转型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B1是诱发人类肝癌的重要原因。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是一种具有类似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含1-5mg/kg浓度玉米赤霉烯酮的日粮可引起初情期前的后备母猪外阴阴道炎,其特征为外阴和阴道肿胀和水肿,早熟性乳房发育,并常发生里急后重,偶而导致直肠脱垂。公猪接触玉米赤霉烯酮后包皮增大,青年公猪性欲降低,睾丸变小。初情期前后备母猪日粮1-3mg/kg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临床反应为发情,外阴阴道炎、脱垂;未*母猪和后备母猪日粮3-10mg/kg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临床反应为黄体滞留、不发情、假孕;妊娠母猪日粮大于30mg/kg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其临床反应为出现早期胚胎死亡。
烟曲霉毒素(伏马毒素)串珠镰刀菌产生的伏马毒素可造成猪肺水肿,生殖系统紊乱,也可导致人类食道癌。
呕吐毒素(DON)常与其它的霉变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共同污染农作物,进入人体后可以相互影响。呕吐毒素属于剧毒或中等毒物,研究表明:DON在体内可能有一定的蓄积,但无特殊的靶器官,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人畜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饲料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
赭曲霉毒素(OTA)OTA主要毒害动物的肾脏和肝脏,肾脏是第一靶器官,只有剂量很大时才出现肝脏病变,其中猪和禽类的敏感性最强。OTA的急性中毒反应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肛温升高。消化功能紊乱,肠炎可视黏膜出血,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鸡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下降。OTA的慢性中毒还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骨骼完整性差,肠道脆弱及肾脏受损等。
那么,如何储存玉米,防止玉米霉变呢?
籽粒机收的玉米储藏方法
1.去除杂质 玉米籽粒机收获时往往含有较多的未熟粒、破碎粒及穗轴碎块等杂质。呼吸量大,吸湿性强,带菌量多,空隙较小,容易积聚湿热导致发热生霉和虫害。所以玉米收获后必须过筛除去杂质后,再入库储藏。
2.干燥防潮 玉米要安全储藏的关键是提高入库质量,降低粮食水分,因此,入库前必须控制好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根据实践,玉米含水12.5%,温度35℃左右,一般能安全储藏。玉米收获后应充分暴晒或烘干处理,储藏中应注意通风散湿,新收获的玉米更应保持干燥和低温条件,才能确保安全。
3.防治病虫 玉米在储藏期间,要勤检查,做好防霉防虫工作。当玉米仓内产生甜味时,要及时翻仓或进行晾晒。春暖前对玉米实行趁冷压盖密闭储藏,对防止蛾类害虫有较好的效果。对已感染害虫的玉米可进行过筛处理,若对玉米进行冬季冷冻和春晒过筛相结合处理,防虫效果更好。
玉米棒子如何储存
多数农民用户都会在院内就地堆放,这种"地趴粮"的储存方式,存在生霉、霉变、乃至坏粮风险。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东北地区大约有10%的玉米在农户的存储过程中损失了。
玉米收割后保管
离地棒储 码长形趟。选择比较坚硬的场地,垫底20cm以上,玉米穗的尾部朝外,尖端部分朝里,码三至四穗趟,码趟不能过宽,应该掌握1.2米-1.5米为宜(超过30%水分,最好码1.2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