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会强
题记:本文之所以“片记”,是因为手头除了有一本短期的剪报本,别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参考,只是把我在这里工作的10多年里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思记录下来,对没有把握的历史不敢妄自猜测、推断,只有真实、客观、准确地记录,才能对得起历史,记录的文字才有价值。
莒县化肥厂建于1970年,全国小氮肥企业,设计能力仅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当时县内大型国营(国有)企业之一,坐落在当时县城的北部,青年北路西侧,北与莒县工程机械厂、南与莒县供电公司(时称莒县电业局)城区供电所相邻,西面是西大街村农田、莒县印染厂,即现在的原化肥厂家属院、晨曦家园、晨曦花园,包括北坛路在青年路以西的部分路段,占地100多亩。
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曾见过一本《莒县化肥厂厂志》,记录了化肥厂建厂以来的历史,内容记录比较详细,限于当时的条件,印刷质量一般,现在已经找不到保存者了。
最早在这里参加工作的职工现在几乎都早已退休,因为化肥厂多数岗位属于特殊工种,不管男女都是提前5年退休,或已成为故人,或是回老家居住,仍在厂区家属院居住的也是屈指可数,很难搜寻建厂初期的原始资料,因此,只能记录下我曾经历亲眼目睹过的这段历史。手头的《剪报本》,记录着1995—2002年大部分新闻内容,辅以参考。正像任何姓氏家族都需要有《家谱》一样,回顾过去,记录历史是需要“有谱”的,“无谱”的记录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一、生产化肥的历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缺衣少穿的年代,粮食产量低,蔬菜少,人们正常的生活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人们甚至在等米下锅,自留地里尚未成熟的地瓜、蔬菜就成了接济这段日子的救命粮。
在这样的困境下,提高粮食产量势在必行,其中施用肥料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于是,全国各地县级小氮肥企业纷纷上马。莒县化肥厂最早生产的化肥是氨水,一种液体化肥,用一种橡胶囊装载用拖拉机运输,拉到目的地后,盛放在村里的大型氨水罐里,然后分到各个生产队里,再用陶瓷容器运输施到土地里。
后来生产碳酸氢铵,这是当时农村重要的氮肥品种,含氮量17.7%,既可作底肥也可作追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光合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被广泛使用,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缺陷是含氮量低,容易挥发损失,使用过的土地易板结,而且作物的茎、叶长势茂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物果实的长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袋(50公斤)碳铵20多元,最高时达到30多元。期间,既有夏季用肥旺季供不应求,想买袋碳铵需要集团分管领导批条子的火热场面,也有化肥厂发货场地堆满高高的碳铵垛而且出现板结,不得不摊派给全体职工、全员销售的窘境。
农村用肥存在“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购买习惯,即来年春耕时需用碳铵做底肥时,大都是在用肥时方才购买,没有储存化肥的习惯,这也给了经商者挣钱的机会。他们或是自己囤积碳铵,或是把货款存在化肥厂的账户上,来年再提货,这也是化肥厂所欢迎的。货款的提前收取,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便于加大生产,延缓冬季停产的时间。
针对农村的用肥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化肥厂开始生产复合肥,根据了解到的县内及周围县、市土壤情况,按照氮、磷、钾一定的比例,进行物理变化式的生产,直到2002年企业改制,复合肥生产也仅仅限于较小的生产规模。
二、两年兼并了两个相邻的瘫痪厂家
1995年4月10日《日照日报》一篇《帮困扶弱共兴荣》这样报道,“原莒县生物化学厂是1988年建厂的。当部分生产柠檬酸的设备到厂后,企业却半途而废。1990年,改上生物农药。由于产品规模、技术、质量及管理诸方面的原因企业连年亏损。兼并前,企业欠债778万元,全厂154名职工长期放假。”
1996年第4期《工作与研究》一篇《兼并闯出新天地》一文,这样介绍了柠檬酸项目的建设情况:“1994年2月,化肥厂一举兼并了生化厂,利用原有厂房设施和县委、县政府给予的扶持政策,迅速组织技术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仅用了4个月零13天的时间就建成了年产2000吨柠檬酸生产线,并节省项目建设投资1100多万元。该工程一次试车成功,产品迅速销往日本、美国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当年使被兼并企业起死回生,并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同一篇文章里,这样介绍了对莒县工程机械厂的兼并:“1995年3月,经过董事会的认真研究,*大会决议,又做出了对长期亏损的县工程机械厂实施兼并的决定。原工程机械厂是全县建厂时间最长、历史贡献最大、现在日子最穷的老国营企业,由于多种原因,连年亏损长达6年之久,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每年只发4—5个月的工资……”
“1995年3月11日,兼并的第一天,对莒县工程机械厂全体职工来说,是一个令人十分激动难忘的日子。一上班,公司董事长郭贤智便带领一班人来到机械厂,亲手打扫厂区内随处可见的垃圾堆……采用‘倒逼成本管理法’,迅速恢复启动生产,4月份即完成产值81万元,销售收入958万元,创利税10.4万元。”
两年兼并了相邻的两个厂子,盘活了国有资产,启动了生产,使两个厂的500余名职工有活干,有饭吃,稳定了职工情绪,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更为可贵的是,随着柠檬酸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职工,集团主动接受了大量的失业、隐性失业职工,集团职工人数最多时超过2000人,兼并两个厂子前化肥厂职工不足600人,即从1994年启动柠檬酸生产到2002年企业改制,净增职工近1000人!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莒县生物化学厂。
1988年,县里准备建设柠檬酸项目,设计能力为年产2000吨,名称为莒县社会福利柠檬酸厂。在建起厂房后,时值我国物价上涨,原来计划准备的资金缺口较大,于是工程就搁置了。1990年,在原厂房改上生物农药,称之为莒县生物化学厂,上级主管部门为莒县第一轻工业局。
我是在1992年8月由临沂矿务局一家煤矿调到这个厂的。其时正值正常生产阶段,生产两种生物农药“井冈霉素”和“包*敌”,产品主要原料是玉米、大米,经过发酵、后期处理而成,是北京营养源研究所的转让产品,商标为“兴莒”牌,当时获得了山东省轻工业厅新产品二、三等奖,药效也特别适合绿色环保要求,无毒无害。
生产期间,我县县城附近某村庄一家两口子吵架,妻子一气之下喝了我厂生产的生物农药,被送往了一家县级医院。家人按照药瓶上的电话打了过去,要求厂里技术人员去医院说明农药的原料、生产过程以及副作用等,以便配合医务人员抢救。结果,厂里立即派去了技术人员,就在他们相互交流完毕回到病房时,服了农药的人早已逃之夭夭,不见了踪影,由此可见,其药效的环保特点。不过,由于生物农药的特点,药效太慢,庄稼、蔬菜的害虫需要三四天才能药死,不适应人们贪速求快的大众心理,这个时候人们的社会心理就开始变得浮躁而忽视环保优势,有的生产厂家就开始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开始在生物农药里掺杂着有机农药,这样既有生物农药的招牌,又有有机农药的药效,是一个很不好的苗头,后来发展趋势如何无从得知。
后来,企业停止生产这两种农药两三年还有外地的业务员来厂打听,购买产品。
三、以柠檬酸、化肥为主业的时代
1996年第4期《工作与研究》这样介绍:“莒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日照市莒县青年北路,大(二)型企业,现有固定资产6900万元,占地250亩。下设化肥厂、柠檬酸厂、机械厂、安装公司、劳动服务公司五个二级核算单位,主要生产经营化肥、柠檬酸、农机及机械配件等,现有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2.5万吨,碳铵8万吨,柠檬酸5000吨,稀土复合肥1万吨,机油泵、制动钳、碾米机、锥磨等共2.5万台(套)。其中,‘银杏’牌农用碳铵和‘沂蒙’牌FMZ278锥磨均为省优部优产品。目前,该公司正在考察开发柠檬酸和利用柠檬酸菌丝渣年产2万吨混合饲料等产品,逐步向规模化、外向型的集团化企业发展。1995年完成工业产值5386万元,销售收入7613万元,实现利税73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0%、102%和240%”。
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名枸橼酸,无色晶体,常含一分子结晶水,无臭,有很强的酸味,易溶于水。其钙盐在冷水中比热水中易溶解,此性质常用来鉴定和分离柠檬酸。结晶时控制适宜的温度可获得无水柠檬酸。在工业、食品业、化妆业等具有极多的用途。其主要原料是瓜干、木薯干或是玉米,
2000年4月,柠檬酸钠生产线投产。
2000年2月10日《大众日报》一版头条《困难背后是办法—--莒县工业企业闯关启示录》这样介绍银丰集团:“‘黑马’—--这是国内柠檬酸生产厂家和国外客户对莒县银丰化工集团的认定。短短五年,在国内与同行业近百家生产厂家80%或*或停产的情况下,起步最晚、规模最小的银丰集团却一跃在同行业中坐上第五把交椅,产品95%出口,1999年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880多万元。”
从这一段文字里,足以可以看出当时银丰集团的辉煌。
集团下设化肥厂、柠檬酸厂、机械厂、饲料厂、安装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汽车队7个二级单位,高峰时职工超过了2000人,为了企业发展,集团划小核算单位,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推行潍坊亚星集团“购销比价管理”经验(即:同样产品比价格,同样价格比质量,同样质量比信誉),改进成本及经营收入考核办法等,使集团得到健康发展。
柠檬酸和化肥始终是银丰集团的主要产品,柠檬酸年生产规模从2000吨、5000吨、10000吨直到20000吨,实现了稳步发展,两座车间生产楼房粗提车间、精提车间也是扩建一次,加长一段楼房,发酵车间也是不断增加发酵罐,每一个发酵罐容积是100立方米。
一段时间,为了减少因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曾把生产系统一分为二,分成两个厂,称之为一厂、二厂,两个厂从生产成本、过程控制、经济效益进行对比,更容易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利于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永远的赢者,在其他同行业厂家不断提高产量、增加品种之后,价格优势不断显现,市场的相互竞争尤为激烈。
当着柠檬酸市场低落、库存达到极限时,当因环保问题制约生产时,厂子只能放假,干干停停,停停干干,许多青工忍受不了这种无规律的间歇性工作,或调走或另谋出路。资金流转不动,也曾在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中集资,但收效甚微。
企业处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良好的年景有那么一两年,不规范的股份制也曾每年分红50%左右,只是这样的年景太少了,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四、企业**,历史的必然
企业名称,从最早的莒县化肥厂,后来先后改为莒县化工总厂、莒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银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柠檬酸生产,属于污染大户,我县沭河属于淮河流域,是国家环保部门重点管理对象,俗称“国控”。
柠檬酸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分别为固体硫酸钙渣、液体的废水和有害气体。早在生产初期,集团领导就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开始着手建设污水处理工程。1997年7月开始着手在柠檬酸厂的西部征了土地,开始建设污水处理站。正当施工时期的9月份,我省“齐鲁环保世纪行”记者来到了现场,其时正巧柠檬酸扩建项目正在进行,被记者误认为“有钱扩建,无钱治污”。不久,《大众日报》《山东环境报》《山东经济日报》《山东工人报》分别以《治污岂能作假》《重病还需猛药治》《有钱扩建 无钱治污》《载不动污染的“淤泥河”》对此行为进行了曝光。估计这次活动,要求记者是带着“批判主义”的视角来进行采访的。这是一种巧合,实际上,治污工程不是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进行的,生产规模扩建不假,而治污工程也是同时在一步步进行中。1998年6月21日,治污工程竣工后通过了省环保局的验收。
现在即使普通百姓也都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类似的环保检查与督促是家常便饭,关键的废水的处理,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排放废水中COD的含量,而且国家环保部门每年对此指标都有进一步的要求。后来,污水处理站安装了远程监控系统,即市、县环保部门随时都能监视到企业废水的处理情况以及排放量。
进入本世纪,柠檬酸生产企业经常收到来自国外的倾销“传票”,控告国内企业是在向其倾销柠檬酸及其系列产品。“倾销”,意即以低于成本价的价位销售其产品。应诉的企业大多以胜诉结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生产柠檬酸投入环保的费用较低。在国外,此项费用占整个成本的1/3左右,而在我国,显然会低很多。
生产成本、产品创新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现在仍然有人对刚生产柠檬酸阶段的市场价格喋喋不休,市场经济没有永恒的赢者,看看当初同等规模的同行业企业,人家现在仍在生产着柠檬酸,生产规模也是一扩再扩,产量在当初建厂的100倍以上,产品品种也是多样化,甚至生产出了全国同行业独一无二的垄断产品,参与制定全国同行业管理体系标准,而就是这样的几家生产厂家,20世纪90年代我县柠檬酸刚开始生产时,有两三家是作为“徒弟”来学习的,就吃住在化肥厂附近的宾馆里。如今,“学生”远远超多了“老师”,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0多年的发展就是这么残酷无情!
许多优秀的柠檬酸生产企业,除了狠抓技术进步、节能减耗等管理手段外,其主要原料都是自己生产的。比如供电、蒸汽、硫酸、盐酸等,当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由莒县丰源热电有限公司直接供电,省去了中间环节,但是照样解决不了企业的生存问题。
在许多优秀企业,有这样一句口号,叫做“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生产一代”是指已进入市场的产品,储备一代是指准备推向市场的第二代产品,而“研发一代”则是指新研制的第三代产品。目的是保持长期发展的势头,使公司始终处于行业市场的优势地位。
一家企业的繁荣与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当时的柠檬酸厂很显然缺乏这样的长远目光以及技术开发人才,这是企业衰退的重要原因。
1994年12月,当时正值县级企业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造。作为县属大型企业,化肥厂首先进行了改制,在县人民会堂举行了董事会、监事会的选举,整整进行了一天的时间,晚上集团送去了大包子,直到七八点钟才结束。
当时的“股份制”,大有“一‘股’就灵”的气势。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无论单位还是个人,某项活动只有在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够发现当时的失误甚至是错误,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股份制的推行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想利用股份制的形式,让职工把工作当做自己家里过日子一样是不可能的。而且股份制的运作很不规范,以至于在集团改制时,造成*股份流失,增加了社会矛盾。
许多社会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当着各方面条件、时机成熟时,必然会出现某些现象。柠檬酸厂2002年停产,难以运转下去,标志着银丰集团必须改制。县内的华远造纸、浮来春酒厂、涤纶厂也是同样如此,更小的企业也是米诺骨式的倒下去,标志着县域国有生产型企业历史的结束。
企业改制时,许多隐藏的劳资矛盾接踵而至,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非法集资,拖欠的职工工资、“五险一金”、医疗费、房改退费等,也曾引起部分职工上访现象的发生。
从我保存的剪报本中企业获得的荣誉有:1996年,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1997年,获得全国化工清洁文明工厂;1999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列日照市工业企业第17位;1999、2000年度全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2000年1—9月份,上缴税收列日照市第21位,荣登日照市纳税大户光荣榜;2000年,获得省石油化工厅“化工思想工作优秀企业”荣誉称号。
2001年,顺利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0年7月,山东科技大学实习基地在这里挂牌。
其他的荣誉肯定还有很多,但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仅仅靠荣誉就能解决问题的。
长期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郭贤智(我省蓬莱市人,签字时,他习惯把自己的姓名写成“郭宪治”,他把一般性签字授权给了一位副总经理)被人们称之为“郭*”,而不是“郭总”,党的组织从化肥厂时的党总支到后来的党委,他自担任厂长一直都是“*”,他说着标准的胶东口音,在任时有一句口头禅“没有垮掉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企业”,在各个层次的会议上反复讲这句话,特别是在企业困难的关键时刻,以此来鼓舞干部职工强化管理,爱岗敬业,节能降耗,负重前行,共度难关。企业多次改制,始终未盖办公楼,一直在平房办公的做法也曾被媒体报道。
他是一位管理有方、严松有度、深受职工爱戴的老人,他有着多年的习惯,长白班早晨7:30上班,而他总是早早地吃过早饭,在每天的7点前就走进生产车间的每一个角落,查看生产情况,发现存在的各种问题。
20世纪末,电脑早已成为党政机关、银行、学校办公常用工具,快捷方便,而偌大的企业集团却没有普及电脑办公,唯一的一台电脑是在打字室,用于打印集团各种文件、资料。大约是在1998年前后,因为业务关系,我县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看着我们劳资处每月抄写工资表困难,给了一台14英寸的旧电脑。全集团2000名左右职工,劳资处两位抄写工资表,一式4份,光抄写、计算工资表大约要耗去10天左右的时间,每一个人的工资明细长长的一大串,应发项目、扣发项目,还要计算出来,横竖计算要平衡起来。那时的电脑使用需要“编程”,并不像现在的Excel能够直接计算。
就是这样一位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企业负责人,在1998年为职工盖了4座住宅楼,共200户,使购房的职工搭上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末班车。
“银果”牌柠檬酸系列产品以及“山东银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在“银杏”牌碳酸氢铵基础上,由这位老人命名的。
企业的改制,标志着我县国有企业生产化肥历史的结束,从此,“银杏”牌碳酸氢铵、“银果”牌柠檬酸系列产品,成为了人们的历史性记忆。
从1992年8月调到莒县生物化学厂到1994年2月,我在这里先后从事过电工、建筑施工监理、劳资工作。化肥厂兼并生物化学厂后,我仍从事劳资工作,后来到集团劳资处工作,1999年10月集团开始在管理人员到达一定年龄者中,办理内部退养手续,于是我又到了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科,简称思政科,不同于事业单位的政工科,是一个专门研究职工思想状态与发展趋势与苗头、积极开展有利于生产与经营转变不良思想活动的科室,负责企业黑板报、宣传栏、内部简报《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和对外宣传,每季度评选一次“爱岗敬业,争创四个能手(操作能手、革新能手、质量能手和节约能手)”,对评选出的“能手”拍摄彩照,连同先进事迹上光荣榜和发企业简报。
企业发展往往是一荣俱荣,集团发展最红火的时候,市、县报纸还进行过对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我也曾被县电视台采访过。科里原来有两个人,我被调来后,就我自己一人,我也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1999年—2002年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新闻稿件的篇数分别为50、81、31、34篇,而且不乏《中国化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这样的“国字号”报纸。正是有了这样的工作记忆和保存的剪报本,才敢写出这篇文章,记录化肥厂的兴衰历史。
作者简介:宋会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乡情往事》《且行且记》。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