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初期负责晋察冀地区党的领导机构。
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的前身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是中共中央派出的机构,隶属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中央行使领导职权,领导晋察冀地区工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全面负责晋察冀地区的党、政、经、军、民、青、妇等工作,领导晋察冀地区的军事作战、政治工作、经济建设、政权建立、后勤保障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早建立的根据地之一,晋察冀边区包括晋东北、冀西(石太铁路以北)、冀中、冀东、(北)平西、(北)平北地区及察哈尔省全部、热河省大部,后发展至热河省全部和辽宁省西部地区。
在晋察冀边区,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11月,党的领导机关是晋察冀边区军政委员会。1938年11月至1941年1月,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
一、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历史沿革
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于平型关大捷后,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军委前方分会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同地方党组织一起,广泛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开创晋察冀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
10月22日,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地区向南转移。10月25日,八路军总部决定划平绥铁路以南、正太铁路以北、平汉铁路以西为晋察冀军区,并于11月7日任命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在边区坚持敌后抗日的八路军、自卫军、义勇军、决死队及地方游击武装。
与此同时,*(中央代表)、刘少奇(北方局*)于11月1日电请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晋察冀边区军政委员会,统一全边区党政军的领导。1938年1月正式成立,主席聂荣臻,委员有舒同、赵尔陆、王平、杨成武、黄敬、李葆华。
1938年2月下旬,北方局委员彭真到达晋察冀边区,召集各特委、县委和军区代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1937年12月会议的精神。从此时起: “彭真同志驻晋察冀,以北方局代表名义,协同聂荣臻同志指导晋察冀平汉路东及平津党的工作”。六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为了加强战区和敌后根据地党的工作,在组织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
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北方局及分局委员的通知》,决定成立以彭真为*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晋察冀)分局。该分局于1939年1月初在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组建,并开始工作,组织名称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领导中共晋察冀、冀中和冀热察3个区党委。
1939年在晋察冀军区的八路军将领们,从左至右依次是:聂鹤亭、陈伯钧 、舒同、程子华、王平、孙毅、杨成武
1941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自此时起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正式改称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同月,晋察冀分局下属的晋察冀边区党委改称北岳区党委。此后,晋察冀分局在行文时,常习惯上仍用“北方分局”的称谓。 194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重申北方分局改称晋察冀分局,并重新调整其领导成员。9月,北岳、冀中区党委撤销,由晋察冀分局直接领导北岳、冀中、冀东各地委(冀热察区党委于1942年2月撤销,其所属冀东地委。直属晋察冀分局领导)。
北方分局成立时以聂荣臻等4人为委员。以后又增加一些委员。1939年1月25日,一二O师为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巩固冀中、帮助在冀中的八路军第三纵队、扩大自己等三项任务,由晋西北岚县到达冀中与冀中军区会合。8月9日,北方局决定一二O师师长贺龙参加北方分局为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