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射时不“方便”,注射后也不方便
打“屁股针”,大家都是过来人,都知道要脱去一部分裤子,对于大部分成年人来说还是有点尴尬的,甚至有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会特别的抗拒,会躲着医生。
打完“屁股针”之后,也会行动不便。这是因为药物的不同、操作人员的手法还有患者的体质等原因,每个人打完“屁股针”之后的感觉都不同,有的人疼痛症状较轻,有的人则会剧痛难忍连路都走不了。

2、肌肉注射药物吸收效率及副作用问题
“屁股针”所属的肌肉注射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注射到肌肉的药物会被快速吸收入血中,避免了“首过效应”。
所谓的首过效应是当我们口服某些药物时,药物在经过胃肠时,在进入血液之前被肠粘膜和其他器官代谢掉,从而导致药效降低。
但“屁股针”也有缺点,如果皮下脂肪较厚的话,吸收的效果更是会变慢变差的。而有些人打完“屁股针”之后更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屁股上起了一些硬块等等。

3、近现代新药物的发明
在过去的屁股针中,多数是“退烧针”和“消炎针”。
随着现代医药业的进步,科学家们发明出了很多用于退烧和消炎的口服药,并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药剂和剂量。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一开始不做成口服的呢?这是因为过去医学不发达,由于那些药的种种原因不能做成稳定的口服药剂,所以只能通过“屁股针”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如今我们有了更好的消炎药物,不再单方面的依赖“屁股针”来进行治疗。

4、“吊瓶”的出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可使用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不少人也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某些药需要加大剂量才能够起到作用,而“屁股针”的药剂量最多为4ml,这要是需要十几毫升的药,不得连打三针?想想都觉得屁股疼。
所以同样的病情在抗药性的影响下,“屁股针”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这也必然被全新的治疗方式所取代。
因此,“吊瓶”所代表的的静脉输液方式便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静脉输液始于17世纪,一开始其作用仅仅是为失血病人补充血液,后用来为霍乱腹泻失水的病人补充生理盐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