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类灾害频繁,如何应对成为人类的一大挑战与难题。
而一旦灾害发生,每个人的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关键时刻说不定就能保命。
防灾减灾教育,是降低灾害风险的关键一环。
我们平日做得如何?哪些地方需要与时俱进?
“预言”一样的视频,救了网友的生命
7月18日,B站账号“幽灵校长”发布了一段生存类视频《暴雨围城,你该如何划水逃生》。此时,离郑州内涝不到48小时,一切尚未发生。
制作者小黄经历过北京暴雨,近日看到气象机构连续发布暴雨预警,就想通过视频“聊聊普通人如何应对龙王爷的袭击”。
只见画面中,城市马路如河塘、汽车如皮划艇、地下井如喷泉,旁白配道:“几十年一遇的暴雨、台风、龙卷风频率会越来越高,咱们普通人就该掌握点防灾技巧”。
视频截图
接着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如“出现红色预警,你就该囤粮和生存工具”“家里住平房,需要囤点沙袋”“积水进门,如果严重,需要先断电,确保电器安全”等。
如今再看,网友留言纷纷说作者是“预言家”,有留言写道:“看完视频第二天就用上了!”“人在郑州,被救了一命,还救了另一个人的命”“我蹚水掉下井了,那感觉就和视频里的一样”。
评论截图
小黄自己也没想到,如此小众的生存类视频,关键时刻真的可以救命。
几天后,台风“烟花”预警,他特意制作了一期防台风视频,提及齐腰深的水里,各种垃圾、动物残骸、化粪池里的东西都可能往外冒,上岸后碘伏消毒很必要。脏水中,连被蚊子咬一口都可能引发感染。视频还介绍了一些求生用品如求生哨、迷你报警器、有攻击头的手电筒等。
搜寻选题素材时,小黄发现防灾知识点确实不少,但比较零碎。知识点很容易看过就忘,不及视频印象深刻、冲击力强。
有些知识点也比较粗糙,比如防台风时,大多数资料都会提到可用木板、胶布加固窗户,但具体怎么加固?使用什么手法?并没说得很详细。所以,他尽可能在十几分钟视频中,讲清楚某领域的防灾知识,提出各种应对做法。
网络互动,也让一些问题浮出水面:
这些防灾知识点,为什么大家都显得很陌生?我们日常的防灾减灾教育,究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演习时嬉笑打闹,上课时听过就忘
正在复旦大学就读的胡悦,其老家在贵州,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读小学二年级,亲历了余震。当时年龄小,不懂事,她还有闲心收拾书包再跑。逃出来后,母亲蹲下来抱着她大哭,说她傻,书包哪有逃命重要。
此后,每逢主题班会,老师都组织大家画黑板报,背逃生演习的顺口溜,讲地震逃生注意事项。
学校每年进行地震演习,从警报响起的那一刻起,所有人迅速把小书包顶在头顶,躲在书桌下,等老师发出指令后,按座位顺序排队往楼下走;不能交头接耳,不能拉住别人,不能自己瞎跑到前面去。教导主任在操场上掐着秒表数撤离一共花了多长时间。每个班的班长跑到主任那里大声喊:“报告!×年级×班已全部到齐!”
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防火教育。演习时,释放烟雾,警报器发出尖叫,回荡在整个宿舍楼里。整个过程不许交头接耳,不许互相推搡,更不许打打闹闹。有老师专门等在半路,就为了观察学生有没有遵守规范。“当时我清楚体会到,烟雾是真的很呛,不能往高处跑。”胡悦说。
然而,另一位大学生林淑婷的叙述并非如此。她的记忆中,中学的防灾演习也没那么有序。
比如地震演习前,先放一段视频,内容提及可躲在墙角的三角形区域,同学们回头看了看教室的墙角:哎呀,它已被清洁工具和垃圾桶占据,怎么办?老师说,演习时只要躲在课桌下即可。真到演习的那天,有人躲不下去出声抱怨,也有人忍不住与同桌对视发笑。
高中时的火灾演习面临同样的情况。当老师拿着喇叭高喊“大家注意安全,有序撤离”时,宿舍里还有人兴奋地说话。跟着哨声下楼,有些人三三两两并排,有些人互相拉扯,还有人跑到一半发现没带饭卡,又半途回宿舍拿。于是楼道里一片混乱,有人往下,有人往上。
“演习过后,不少同学面色茫然,或者玩闹嬉笑,没将演习放在心上。”林淑婷说。她感觉,从小到大班会上的防灾减灾教育总是书面知识、口头指导居多,许多细节已经不太记得。往往一堂课10分钟过后,大家就低头干自己的事,只盼着下课铃早点响。
胡悦则认为,做得好的地震演习、火灾演习非常实用,让人印象深刻。但班会确实有点场面化,很多书面知识都没记住。
这一点,小黄也深有同感。问及他的视频为啥更有用,他说:“学校课堂知识比较单一,厚厚的册子看过就忘,上课形式呆板,不容易记住。”
说到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需要直观、生动,唯有通过不断演练、实训,让人们把知识化为行动,才算真正达到目的。
近几年,正是意识到实训的不足,全国防灾教育的实训和体验开始多了。而上海,在实训上有自己的探索。
逼真场景中形成肌肉记忆
坐落于东方绿舟的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目前是亚洲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公共安全教育实训专业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