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范曾先生上课
——因“怀水清兴”而起
刘晓林
我多次与友人谈“会写两个字的人在会写一个字的人面前即是大儒,能喝两杯酒的人和能喝一杯酒的人在一起敢称酒仙。”这是真实的社会,也是可笑的人生。
范曾先生给康宁先生题写了“怀水清兴”,被九天居士偶然看到了、且认为如此的表述(自造的词语)存在不少问题。
一、何谓“怀水”?
自造词语并非不可,但要于构成、于辞义等讲得通才是。
怀有动词与名词两种用法。作动词用时,示“思念、藏有”等。常用词语有怀瑾握瑜、胸怀天下……作名词时,示“胸口、情谊”等。常用的词语有抒怀、襟怀……
怀水何意?整体来看,此处应为怀(动词)十水(名词)。正常的理解只能是“拥有云水气概或胸襟”!无他。
二、何为“清兴”?
古人有“清兴”同样的表达,也有类似的表达。如下:
唐代王勃 《山亭夜宴》诗:“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
元朝张可久 《小梁州·访杜高士》曲:“ 飞来峯 下树青青,添清兴,流水玉琴横。”
明代高攀龙《武林游记》:“ 汝定、益卿清兴遄飞,鼓余仍勿舟而命趾。”
清朝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 南阳尚书清兴发,约我载酒同扁舟。”
类似的表达则有杜甫的《秋兴八首》、人们常用的“逸兴遄飞”等。
清兴示“清雅的兴致”,乃古以有之且流传至今仍在使用。
三、何为“怀水清兴”?
通过以上析,“怀水”还算说得过去,“清兴”也成立。但是否证明组合后的“怀水清兴”正确呢?未必!
拥有云水气慨或胸襟是一番什么景象?凛然、豪迈。一个人如果不豪情万丈的状态下会悠哉的“清兴”吗?难以想像苏东坡在轻轻、含蓄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清人傅山书“兴怀静远”,晋人王羲之在《兰亭中》写“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二贤在传递绵渺幽深,妙不可言。“怀水清兴”在传递什么呢?
将“怀水清兴”放在具体的情境来看,能否达到及格?仁者见仁。可以明确的是,如是还有提升的空间存在。
写于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