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0年,康熙亲率100000名精锐的清军将士征讨准噶尔汗国,清军与准噶尔军主力在乌兰布通展开会战,清军大胜,准军大败,战后,康熙在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重镇多伦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并要求喀尔喀各王公贵族参与会盟,在会盟式上,喀尔喀各部一致表示归顺大清帝国,共尊康熙为内外蒙古的共同大汗,即博格达汗(相当于当年李世民被各族推举的天可汗),外蒙古从法理上由大清帝国的外藩成为内大清帝国的领地。
康熙吸取了历代对漠北征而不服的经验教训,在漠北实行有别于此前中原王朝统治草原的羁縻制度,而是设置直接管辖的统治机构,即在漠北设置一个与盛京将军,宁古塔(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一样的军管区,称之为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乌里雅苏台将军府,驻地库伦(今乌兰巴托),管辖的地带称为乌里雅苏台统部,将军官职为正一品,后又改为从一品,与地方总督的品级相同。将军府下设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二员,满人、蒙古人各一员;章京四员,分别掌管下属的内阁衙门、兵部衙门、户部衙门和理藩院衙门。绿营换防守备、千总、把总和外委共6员;唐努乌梁海总管五员(每旗一员),佐领、骁骑校各二十五员(每旗五员)。为大清直属的行政机构。除了直属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府,大清帝国还在喀尔喀蒙古诸部中培植亲附大清的势力,作为清朝统治漠北的盟友,以补充清军在漠北兵员不足的短板。主要分为4大部。
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部是喀尔喀蒙古的主体,多伦会盟后,土谢图汗部的行政区域大体确定。包括土谢图汗旗、右翼左旗、中右旗等20旗,组成汗阿林盟,辖区在今蒙古国中央省、东戈壁省等区域。
赛音诺颜部。原为土谢图汗部的一部分,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为避免土谢图汗部一家独大的局面,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19旗单独组建赛音诺颜部,后又增加到包括赛音诺颜旗、中左末旗等在内的24旗,组成齐齐尔里克盟,辖区为今蒙古国后杭爱省、扎布汗省等区域。
车臣汗部。包含了车臣汗旗、左翼中旗等23旗,清廷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克鲁伦巴尔和屯盟,辖区为今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等区域。
札萨克图汗部。多伦会盟后,康熙皇帝将喀尔喀蒙古中的札萨克图汗单独升格为一部。乾隆年间札萨克图汗部又扩充为包括右翼左旗、中左翼左旗在内的19旗,组建了扎克毕赖色钦都尔诺尔盟,辖区为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库苏古尔省等地区。以上四部统称为喀尔喀四部,也叫漠北四部或漠北四藩。四部首领互不统属,共同效忠于清朝皇帝,清廷也不吝赏赐,破格提升四部首领为王爵,极尽笼络之能事,四部也成为大清守卫漠北的坚实盟友。
同时,大清帝国还在唐努乌梁海和科布多各布置了一支规模适当的驻军,以镇守其地,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由此形成了以清军为主、喀尔喀蒙古四部蒙古骑兵为辅的驻防体系,而清军则又构建了以库伦、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为据点分驻外蒙各地的驻防体系,形成三足鼎立、犬牙交错的局面。此后,终清一世,漠北再不反叛,困扰中原王朝两千多年的北方威胁被大清帝国巧妙的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