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和一些认知水平比较高的鉴赏专家的分享,
在古玉的鉴定方面,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有些方法是剑走偏锋,而有些却值得大家知晓和分享。
真正的古玉,无论是外表的神韵,还是材料纹饰器形,都是摄人心魄的魅力
在古玉的鉴定方面,除了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所介绍的一些特定的材料、纹饰、造型、工艺、沁色等等客观存在的条件之外,还有一些是必须根据实物的现状进行考量和总结的。
这也就是我们一些古玉的玩家经常所说的口头语:例如包浆,手头,还有什么是老玉新工等等。
包浆,这一词在清代的文献中就已存在,它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
这是收藏圈最经典的包浆对比图
二、包浆主要是指玉器表面的皮壳特点形成的原因。一般玉器的传世品都会存在着包浆。而且包浆这一词不仅是仅仅应用在玉器上,在家具,陶瓷和其它的物件上经常也会用到。
它主要分为沁色和盘色。沁色就是指在地下埋葬的过程当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埋葬的环境,甚至出土以后保存的条件等等,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层颜色变化。
玉器的沁色当中又分为很多种颜色,如白色、铁锈色、暗黄色,黑色,绿色等等。
白色很多人称之为水沁,铁锈色有人称之为铁锈沁,有人称之为血沁。
暗黄色称之为土沁,那么由于沁色的原因形成很复杂,这个我们已经在前几天专门写过文章,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展开,大致上沿着玉器外表皮壳特殊软化的位置,染色与分化过程逐步形成。
又因玉器掩埋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地表所含的矿物质的腐蚀度不同。
一般来说,汉代以前的玉器沁色都比较严重,南方出土的玉器称为湿土玉器,水沁相对较重。
而红山、龙山文化的一些玉器,因为北方的地方土壤相对比较干燥,所以一般都把北方出土的玉器称为干土地区出土的玉器。
北方土壤环境决定了玉器少沁或者无沁者,或者是白色沁,也有铁锈沁,以及暗黄色气。
这样的色沁在整体的玉器上相对存在的都不是很多,少量的玉器有部分较严重的白色及褐色沁。
这也是要根据每一件实物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如果一件红山文化的玉器出现了南方土壤才会出现的沁色,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红山文化的精品也是因为北方的土质决定了沁色的细节
三、为什么古玉的鉴定要上手?手头、就是指玉器在手里的重量感。
在我们专业的书籍里,有的时候是用密度来做解释的。
前一段时间也专门写了文章,告诉大家如何测试玉器密度的方法和步骤。
常见的玉器材料大部分都是晶质的集合体,有较好的传热性,所以用手来触摸和掌控会有冰凉感。
而有些仿品,都是用玻璃和塑料制成,用手摸很快冰凉感就会消失,而一些玉粉合成的玉器从外表上看很难分辨的出来,从手感上密度的轻重差异也不是很大,没有太丰富的经验容易在这上面掌握不准。
所以,这一行需要大量的经验的沉淀和累积,拿在手里重量感,立刻能分辨得出来。
在玻璃与合成料同等体积的情况下,玉料的天然密度是最大的,手头也是最重的,许多仿制品虽然在器型、纹饰、颜色、亮度等各方面都可以做到惟妙惟肖,但是行家拿到手里一掂,就会发现分量出现轻飘飘的感觉。
所以手头和手感,是玉器玩家对实物上手把玩的一个重要感觉。
近些年由于原材料的升值,合成材料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仿古玉的市场,而有些合成玉材料是非常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的。
特别是在一些籽料的形式当中,我们就曾经看到过一朋友买回的籽料,切开后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钢钢筋作为重量的压秤,然后外表全部都是合成的玉粉料,最后又滚成了皮壳,做成了籽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