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当你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如何应对才能在近人情而不伤人心的同时,还能稳定科室护理工作安排呢?
一天,护士长老张正在护长办公室处理工作,却看到科室骨*小李突然敲门进来,吞吞吐吐地说:“护士长我30岁了,可能不能胜任上夜班了.....”护士长听到这样的请求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回答。
你作为护士长又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呢?的确许多护士觉得:十年夜班,感觉身体被掏空。但是,除了对夜班的抱怨,也有或勇敢或无奈只得面对夜班的大批护士。
我们先来看业内人士的热议:
小A:什么?我都40 了还在上夜班。
小B:我37岁仍奋战在夜班岗位,第18年的夜班。
小C:30岁,还很年轻,当然可以,临床上有多少人40岁还在上夜班。
小D:我40岁了,还在上夜班,国家级医院的病房夜班。
……
30岁,护士正当年。
这个年龄段的护士的优势
有一定的临床经验
30岁的护士,就拿大专护士或是本科护士来说吧,也已经上了8-9年的班了,5年以上,10年以下的护士,临床经验已经是相当地有经验了,能够独当一面。
能胜任临床带教老师的角色
现阶段的30岁护士,多数已经担负科室里的护理带教老师的重任,开始担负科室护理带教工作,带领护生、新护士初上工作岗位,其言谈身教,将对护理新生代,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突发的抢救,迎接班上的新病人,同时来2-3个新病人的应对,独立参加抢救等,能够担负起应对突发情况的重任,属于让护士长放心的护士了。
有自己的评判思维
现阶段,由于已经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5年以上,长了见识,有了自己独立思考、临床评判的思维能力,不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已成为科室护理骨干
30岁的护士,已经成长为科室护理骨干。护士长有重要任务会压在这个阶段的护士身上。是科里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一旦上级领导将其调离,护士长会舍不得。
科室夜班的主力军
30岁的护士,仍将是护理队伍夜班的主力军,但在双班排班模式中,已处于主力和新老搭配中,“老护士”的角色,属于医院里的中坚力量和宝贵人力资源,在保障护理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属于科室里的骨干和主力。
护理管理后备军
成长进步快的30岁护士,有了临床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感悟,对护理管理的思考,将来成长为科室护士长的希望很大,已经步入护理管理者的后备军行列。假以时日,这个阶段里的护士将会有人脱颖而出,走向护士长的岗位。
这个年龄段护士面临的困境
但是30岁之后的护士,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但随之而来的是精力的不足,长期的慢性疲劳,使高年资护士对夜班感到力不从心、危机四伏。就如同情景中小李的情况,甚至对坚守护理岗位也会产生动摇。
开始感到精力不足
多年的轮班制,使已经步入三十的护士,在熬夜之后,尤其是夜班较忙、工作量较大的夜班之后,会出现精力不足的感觉。
进入婚育期
护士多为女性,现阶段,绝大多数的护士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宝宝,甚至有的已经在准备“二胎”。家庭需要她们担负起家庭责任,更加有责任有担当,但同时她们面对的工作压力也倍增。
压力山大
30岁护士,多数已经步入婚姻家庭,有的已经有了自己的宝宝,为人妻(夫)为人母(父),多了新的角色与社会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意识增强,倍感责任与压力。家庭角色,以及科室带教的角色等,想要不断进步的职业需求,重重压力之下,疲累之后,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力不从心之感,不再无忧无虑,偶尔会出现疲惫。
管理岗位不进则退
30岁的护士,是绝对的科室骨干,很多都负责着科室质控、院感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则可摸到护士长的位置,但是毕竟护士长的位置就那么多,这个年龄段的护士一旦意识到自己进一步无望后就会萌生急流勇退之心。
30岁护士,需要管理者的关爱
30岁的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中流砥柱,是护士的中坚力量,需要管理层面更多地关注与关爱,为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发力,为确保护理安全做好奠基人。
设置护士睡眠日
30岁的护士值夜班,无论是上、下夜班,都需要充足的睡眠,医院或科室安排的业务学习,可对其网开一面。如对下夜班护士实行护士睡眠日(SD),让下夜班可以不来医院参加医院/科室的业务学习,使其在家安心休息,可以进行网上学习充电。
改进排班模式
护理人力充足者,可排双班,安排30岁护士做带教老师,新老结合,给护士安排护士值班室,30岁护士可以在院听班的方式完成夜班。如果夜里有突发情况或抢救,随时应对,确保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授权管理
护士长可有意识地培养有潜力的护士,参与科室管理,必要时,护士长可为其排行政班,辅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工作,有意识地锻炼其科室护理管理能力,储备护理管理后备军。
30岁的护士,不仅能胜任夜班,还在科室护理管理、护理带教、护理安全中担负重要角色,属于科室骨干力量,更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与角色,需要管理层面倾注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使其在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中寻得更完美地结合。
30岁的护士,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护理管理者要采取措施坚定她们继续护理事业的决心,也要用人性化的管理抚慰她们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时不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