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先生,一位生活在跨越旧时代到新时代的灵魂人物。自小便及富主见,十六岁时就已在《北新周刊》、《小说世界》发表小说。19岁时独自乘船前往法国求学,期间接受法国艺术的熏染,为之后的文学道路打下基础。之后的傅雷便青云直上,在文学、翻译与美术展现出自己惊人的天赋。
傅雷
古往今来,文人都有一股傲气,傅雷也不例外,孤僻、极端认真、耿直、嫉恶如仇这些标签也伴随傅雷。一直到与朱梅馥结婚生子,性格也未曾改变。但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傅雷的行动却与自己的性格背道而驰。但在出版的《傅雷家书》中,傅雷却没有将自己的性格带入其中,对他的孩子们提出“越有理越,态度越要随和”的观点。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共186篇,于1954年到1966年写给自己的孩子傅聪付敏的家书,以旁观者的角度讨论艺术于生活,就事论事充满对整个世界的见解,也不少金玉良言。他可能对孩子的教育微乎其微,但对于为人父母的教育观,将会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傅雷在书中提出的建议也并非命令或者训诫,而是用着平和的语气来讲述,表达自己作为过来人的经历,为孩子自己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且时刻地强调儿子是他的骄傲。记得有一位网红讲师说过,父母将孩子的腿打断,然后定制了一副特别精美的拐杖,送给孩子:“看,你离开了我们,你连路都不会走吧!”。这是当代父母教育的真实写照。
仅傅雷书中所传达的这两点,就是当下父母难以企及的。第一版傅雷家书的表达,由于时代的原因,"严是爱"思想的家信选编进去,而有人情味的内容则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情调",所以人们从家书中只看到了傅雷教子"严"的一面。其实父亲的教育,是温情的。
在此教育下的傅聪、傅敏,也不负父亲所望,也颇有成就。
大儿子傅聪
1954年,从小自学钢琴的傅聪前往波兰留学,便开始受到父亲的家书,便开始了开挂的人生,仅一年之后便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季军,1958年便完成了超过500场的音乐演奏,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在他的领域,达到和父亲一样的高度。
小儿子傅敏,受到父亲的影响,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文学翻译家。出色的天赋,他很快被保送到北京外交学院,从事英语的学习。因时代原因,毕业后的傅敏这个“家庭背景”可怕的高材生,无人敢要。机缘之下,他进入了一所初中当老师,他父亲曾说他“是块教书的聊”,一语成正。此后的他虽然沉沉浮浮,依旧坚持在教师的岗位上,成为特级教师。
小儿子傅敏
傅雷家书不仅是一封父与子之间的对话,用交流也许更加贴切。父与子之间除了日常关系之外,更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时间和距离都不是问题,父母都有着不眠的爱子之心,不一样的父亲,相同的是重如山的父爱,那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