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一本书,品一段文字的魅力
读书日的仪式感,大抵是遇见一本好书
在阅读中让精神冲破现实的桎梏
奔向一场充满爱、充满自由的长途旅行
去书中寻找勇气和力量
探索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今日,渭滨检察特开设【世界读书日】专栏,让我们跟随第四检察部副主任王蕴韬的脚步,看看他是否能将您,拉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吉度.克里希那穆提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并不熟悉,因为他终其一生沉浸于和我们生活关联度不高的领域---哲学。他著作颇丰,被誉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在东西方各地的演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拒绝强加给他的导师地位,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不收弟子,不立门派,用高度的智慧和通透的清明照亮了他人。
《生活既是行动》一书英文名字是Action,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多年间的演讲及著作片段,没有我们常见书籍的扉页及推荐,而是以作者自己在1965年第十次公开演讲的片段开篇为序:要知道,这就像两个朋友在一起谈心一样,不持什么主张,也不试图控制对方,而是彼此都处在一种很融洽的气氛之中,放松而友好的畅谈,共同去发现。因为是合集的缘故,第一章的题目用作了书名。在这次演讲中,他说:“……你不会从我这里学到任何东西,如果你这么做,那就仅仅是一种积累……在我讲的时候,请用你的整个存在,心怀热情地全身心倾听,就如倾听你说爱的东西一样---如果你真的爱的话……”
初读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是件很烧脑的事情---我们成长的时代,读书学习似乎是理性和批判的孕育过程,以之前习得的理性学习理性,意识层面的思维逻辑占据了全部的大脑活动。就如同我们工作、学习、谈话、阅读,总是想弄懂人、或者事情的意思,然后启动自我思维,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赞同,或者批驳。在“传”与“学”的经过里,克里希那穆提说“两者都欠缺谦卑”,也都因此停止了学习。就如同将指令发送到无线电上一样。生活不是机器,而是生生不息、不断更新的东西,其神圣之处就在于行动起来。
作者在书中经常强调“描述”一词,时刻提醒在他的演讲中,随时区分客观描述和主观意识,免受即使是演讲者的引导。关于行动,作者描述了我们常用的行动---可辨识时间领域内的行动,以意志力和矛盾的张力推动以“我”为中心的运作。执着于这样的生活极易枯萎,只有完全将头脑处于谦卑状态,不再辗转于观点、经验和知识时,头脑才会了知生活是无始无终、无限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