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中的秘密|您是哪里人?可能有的人还真不知道
文:枯木
最近几年,各地为了繁荣经济,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户籍的逐渐放开就是其中之一。如今除了几个大型城市,基本上全国大多城市都放宽了落户政策,人们自由迁徙得到较大的恢复。
然而,得到某地的户籍,并不代表是某地人。如果填写过档案或者申请一类,都会列明籍贯地和户籍地,更详细的户籍簿上还有出生地一栏。生活当中,如果有人问:“您是哪里人?”,估计一般人都知道,这是问自己的籍贯,而不是户籍地或者出生地。
可是,由于以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别待遇,使得不少人以户籍地取代籍贯,因而在回答别人的时候,往往以户籍地答复,比如“北京人”、“上海人”、“香港人”等,或者以大城市取代小县城的说法,话语中似乎透露着高人一等的语气。
也许人们日常交谈没什么,不过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或者类似显摆的夸耀;如果上升到学术研究和历史考据上,这就是完全错误的,是和历史传统文化习惯和习俗相悖的。诸如研究某位历史名人,不能因为其出生在某地或者生活在某地决定其归属,而是严格地以其祖籍作为籍贯,这是古往今来约定成俗的传记标准。
那么,关于籍贯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何出生地和户籍地都不能作为一个人的籍贯呢?下来我们就来简单谈谈籍贯的起源,以及户籍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籍贯源自于氏族制度,是人类血脉得以延续的维系纽带,也是人类得以生存保证的血缘反映。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结合成氏族,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和分享成果,便于抵抗野兽和外来入侵者,从而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在母系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有血缘关系而没有世代隶属关系,因而不易区分。直到父系社会出现,人们开始有世代人伦关系,祖父子孙依序传递,姓氏诞生,这样既可以追本溯源,又利于区分血缘远近,从而推动人类伦理的产生。因而氏族制度是籍贯制度的最早根源。
私有制诞生后,从封建社会开始产生家天下的概念,社会上的一切都可以作为君王的私财,其中人口是最重要的财富体现。因为我国古代一直是农业社会,农业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而农业耕作需要大量人口,人们劳作除了满足自己的供给,还要缴纳税赋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于是人口成为古代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和保证。
同时,封建制的诞生,随着分封诸侯地盘和领域,人口作为最主要的私有财富,自然被诸侯王国划分。为了保证税赋收入和国家强盛,诸侯国不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口增长,而且对人口的流动予以一定的限制,从而保证自己私有财产的不外流和不断增值。于是开始对人口进行统计和区分,这就产生了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