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谓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更重要的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辦别是非之后,而对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
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这个“礼”的作用包括:
一,政治上的作用,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制国家的作用。
二,社会上的作用,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祀等各种社交礼仪、礼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人心自觉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何礼”,这是孔子的最大的贡献,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及“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俢养品德的君子。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即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了每个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日常生活中的礼是颇为细致浩繁的,然而正是这个礼在规范人们言行的同时,构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广泛基础。
当然,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周礼,周礼是一种制度,涉及到各个方面,是用礼制来治国的。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即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德为中心,用礼制来治国。孔子最向往的是周朝,这种礼制就是要复的周礼,比如孔子在《论语.八佾篇》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的立场就是要以周朝为榜样,他的德礼之政也就理所当然的取之于周朝。
孔子对周礼可谓情有独钟,比如在孝道上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君臣关系上要君使臣以礼;并且说克己复礼为仁,把复周礼上升至仁的地步了;教育弟子和自己的儿子时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以看出对这个礼是非常讲究的。
那么这个礼的根源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礼呢?
我们看孔子在《论语.八佾篇》里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这说的仁是礼的基础。比如孔子说《诗》时谈到了仁和礼的关系,仁就象白纸,礼就象绘画一样。我们看《论语.八佾篇》,原文:
3. 4 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当林放问礼之本的时候,孔子甚感难答!所以他说这个问题太大了。这就是孔子的矛盾之处,周礼是非常繁索而又面面俱到,王家的礼制又是很奢侈的。可是面对春秋时的国家,要想回复到周礼能成功吗?孔子甚感其难,就象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说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当时的人们把这个礼看做只是送金钱物质上了。
孔子这才说出,礼要俭,就比如办丧事,只要真心的悲痛,不要看场面有多么奢侈。这就说明孔子虽然要复周礼,但对周礼的形式是否能行的通还是很理智的,所以他说只要真心行礼就行了。
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法是很准确的,比如他说的,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就是时代,时代已经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然是这个时代,孔子又看的很准确,那他为什么还要周游十四国呢?就连一个看门的都敢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凭孔子的智慧他应该知道结果,他只所以要这么做是想在各国播下他思想的火种。
人为什么要礼呢?我们看《论语.学而篇》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的用途是和为贵和远耻辱,这也就道出了礼的最终目的。孔子之所以要复周礼就是为了让人们和睦相处,同时也道出了孔子是想建立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
我们在理解这个礼的时候,应该根据孔子周游十四国而失败的教训总结出,礼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化的。并且孔子也说过仁是礼的基础,人而不仁那么这个礼就是虚情假意,所以这个礼就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真心之礼就如孔子说的一样,就能化解矛盾远耻辱也,若是虚情假意之礼那是不仁之人所为,应该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