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重要人物唐僧更是妇孺皆知,而他的历史原型就是唐朝时期的著名高僧玄奘大师。
《西游记》里说唐僧取经成功后,成佛去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真实的玄奘大师,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玄奘大师剧照)
玄奘俗家姓名叫做陈祎,出生官宦世家。祖上曾出任太守,父亲陈惠曾做过县官。公元602年,玄奘出生于河南洛阳缑氏县。
幼时的玄奘,聪慧机敏。父亲去世后,11岁的玄奘随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学习佛学经典达6年之久。公元618年,为躲避战乱,玄奘与兄长从长安出发,辗转于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遍访高僧,求佛学法,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公元627年,当玄奘又一次回到长安时,深感当时的佛经纷繁杂乱,歧义丛生,于是萌生了前往佛学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的想法。
公元628年秋天,玄奘只身一人踏上了西行求经之路。他沿着漫长的河西走廊西行,横穿了人迹罕至的茫茫戈壁,独自跋涉了广袤无垠的荒凉西域,徒步穿越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灼热沙漠,翻越了险峻高耸的喀喇昆仑山和白雪皑皑的帕米尔高原,艰难跋涉1.3万余里,途经数十个国家,终于抵达了他心目中的佛教圣地天竺。
在天竺,玄奘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法,遍访天竺得道高僧,成为那烂陀寺的十大法师之一,赢得了天竺佛学界的普遍尊重。
17年后,也就是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了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接待。其后,玄奘分别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寺等地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翻译经书和讲学生涯。前后共翻译经书47部和1335卷高难度的佛经,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和精神财富,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唐太宗剧照)
那么,这样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是怎么去世的呢?
《大恩慈寺三藏法师传》里,对玄奘临终前的言行,有详细的记载。
公元664年,62岁的玄奘仍然在玉华寺夜以继日的翻译佛经。有一日,玄奘召集弟子说到:“玄奘今年六十有二,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辛劳。”
也就是说,这时的玄奘,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尤其是在翻译完《大般若经》后,玄奘愈发地感到体力精力不济,因此鼓励众弟子勤奋工作。
不久之后,玄奘又对弟子们交代了身后事:“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遽除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到了这一年的正月初三,玄奘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开始翻译《大宝积经》。但也只是开了一个头,就此停下了他终身爱不释手的翻译工作,并满怀遗憾地对弟子们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
正月初八,玄奘的一个弟子半夜梦见玉华寺里的一座佛塔倒塌,惊醒之后的他,心急火燎地跑到玄奘的禅舍,询问玄奘梦境的预示。玄奘对他说:“非汝身事,此是吾灭谢之征。”
一天之后,玄奘不慎摔倒,脚踝受伤,从此卧病不起,神志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经常发出呓语:“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在清醒之时,他会将昏迷中所见情景告诉弟子,说他见到了众多的僧人,乘着华丽的马车,载着各种精美的食物,举着鲜艳的金幡,前来迎接自己。
(玄奘故里石碑)
正月24日,玄奘的病情突然有明显好转,他召集所有弟子齐聚佛堂,留下了最后的一段思路清晰的话:“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住。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此后,玄奘几乎不再说话,直到公元664年的二月初四半夜,“以右手而自支头,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累右胁而卧,迄至命终竟不回转”,保持着一副标准的卧佛姿势,再也没动过分毫。
二月初五夜半时刻,玄奘的弟子询问道:“师傅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
这句话的意思是问玄奘是否已经决定生到弥勒身边。
玄奘回到:“得生。”
在留下这最后的两个字后,玄奘就此圆寂。
唐高宗得知消息后,痛心疾首地说到:“朕失国宝矣!”
而后下诏,罢朝数日,命户部下拨玄奘下葬的全部费用,允许京城所有寺庙的僧众参加玄奘的葬礼。
其后,玄奘被葬于浐水之滨。朝野送葬之人达百万余众,每天前来墓地吊唁的的民众络绎不绝。
直到现在,玄奘的影响还在持续着,虽然他所翻译的经卷已大部分遗失,但他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刻苦专研、惜时如金的治学态度,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资料:《大恩慈寺三藏法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