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讯(记者 付建强)进入冬季,气温陡降,冷风习习。在遂平县玉山镇集市,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熙熙攘攘很是热闹。昨日的集市上,一对在面包车里卖烧饼的老年夫妇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这烧饼咋卖呀?”“2元一个。”“看着不错,好吃不?”“好吃,都卖了几十年了!”
这是一辆银灰色的旧面包车,车身的玻璃上贴有“烧饼”两个红色的大字(如图)。除了前排座椅,后面的全部拆掉后安放了烤炉、面板、椅子等打烧饼用的杂物。车顶被开了一个“天窗”,泥巴做的炉子靠在一个被固定的车门上,另一个侧车门可供上下出入。
男的坐在活动的一个车门处做烧饼,女的坐在打开的后备厢位置负责卖烧饼,过塑后的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悬挂在车上。
“大爷,你叫啥名字?”记者问道。
“我的名字……那可是名扬世界!”大爷迟疑了一下,“我叫郑和,她叫祝梅英。”
“不是有郑和下西洋吗!哪有不知道的?”老两口边说边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16岁就开始就跟着父亲打烧饼,可以说是祖传了。”郑和一边不停地揉面、擀面、往烤炉里贴,一边和记者攀谈,“老伴当初就是吃了我打的烧饼,才嫁给我的。”
郑和家住玉山街附近,家里有3亩地,今年66岁,算下来已经打了50年的烧饼了。1983年,他和祝梅英结婚,当时在农村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一个农民能够嫁给一个有手艺、有饭吃的人家已经是很不错了。
“唉,干啥都是一辈子呀!”祝梅英感慨道,“现在家里的生活好了,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现在都在外边打工挣钱了。”
“我们早上六点半来出摊,到中午12点就卖完了,下午在家休息。”郑和说,“最高一天能够卖出600到700个烧饼,平常半天也能够卖200个左右。”
郑和说自己的腿脚太不灵便,所以就买了个旧的面包车,把打烧饼的家什都搬到了车上,自己会开车,而且风雨无阻。
“现在这传统的土炉子很少了,这老手艺也已经不多了,这年纪大了,有年轻的愿意学打烧饼的,我都免费传授。”郑和有些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