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化属性究竟是指什么,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话就是:“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部分我们重点来看看这句话在原著中的前后文。
这段话源于丁元英和芮小丹成为恋人之后,芮小丹带着丁元英来到了一个叫做“古风工夫面”的面馆吃饭,无意谈起了文化属性。
芮小丹问丁元英:“你整天关在屋里受得了吗?就什么都不干吗?”
丁元英说:“上网,学习,什么都看看。”
芮小丹问:“谈不上研究,关注而已,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芮小丹问:“文化属性?没听说过这个词,这个很重要吗?”
丁元英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不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芮小丹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称之为‘秘籍’,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按照这个解释,丁元英把文化属性分为两种,一个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强势文化,一种是基于破格获取的救世主文化,称之为弱势文化。
丁元英这个遵循发展规律,其实非常类似“道教文化”的观点,老子和庄子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本质都是说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可强求,顺势而为。对应丁元英的“事物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
至于“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个其实就是讲得一般规律,并不能绝对,比如“逆天改变,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例子就不在少数,靠着自我奋斗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丁元英自己就算是其中一个。
芮小丹说:“还是有学问的人会骂人,真尖刻。从字面上能理解一点,但知道有如何,怎么用呢?”
丁元英说:“无所用,无所不用。”
芮小丹说:“无所用,活个明白也行。无所不用呢?举个例子。”
丁元英想了一会儿,举例说:“......”
......
芮小丹说:“你信主?”
丁元说:“没有主,主义、主意从哪儿来?主无处不再,简单地说,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芮小丹的足够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怎么用呢?”
丁元英的回答也很简单:“无所用,无所不用。”
这里的交流再次证明丁元英的文化属性一说非常类似道教的典故。在《庄子》的山木篇也有类似的典故描述:讲得是伐木和*鹅的故事,树木不成材而不被砍好好活着,但是不会叫的鹅却被主人*了。 如果理解了庄子的这个典故,丁元英所描述的“无所用,无所不用”就好理解了。
《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
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主人曰:“*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从?”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由于不是很好理解,丁元英最后也用了一句通俗的话来总结了文化属性的定义:“支配人的价值取舍行为的那个东西就是文化属性。”
现在回到韩楚风的总裁继任之争的场景,丁元英认定两个副总裁一定会内耗,是因为文化属性决定的。那么支配两位副总裁的价值取舍行为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总裁之位的争取。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那韩楚风是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呢?
如果说两位副总裁之争是弱势文化的行为体现,那么韩楚风的不争是不是就应该是强势文化行为的体现呢?如果答案为:是的。那么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了,因为韩楚风从内心深处,还是想争的,只是最后在丁元英的指导下选择了不争。 那这是不是说明:韩楚风正是从弱势文化行为转向了强势文化行为? 如果能转变,那这和丁元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是相矛盾?
那韩楚风到底是属于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呢?
这个只能在回到丁元英文化属性一说来自的源头“道家文化”来解释了。依旧是上面的《庄子》山木的典故,庄子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也就是说,大家毕竟是寻常人,都是处于两者之间,似是而非,不可能做到绝对顺应道德。就像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有选择性的做,适应性地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也就是: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是属于强势文化,还是属于弱势文化。只能说人所表现出的某种行为,是属于强势文化行为,还是弱势文化行为。说白了就是支配人的价值取舍的动机,那是什么会主要影响人的价值取舍呢?
丁元英在后面的“五台山论道”章节中讲了:是传统文化,长期儒道释文化影响下的传统观念。
3、五台山论道将“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解释得通俗易懂由于丁元英前面的文化属性一说,之后便是“谈经论道提审王明阳”的章节,电视剧的剧情看起来一脸佩服,但一般未阅读原著的观众可能不知所以然。 之后的五台山论道的章节更是拗口难懂。
在这两个剧情的衬托下,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丁元英的“什么都靠,就是不靠自己”的理论,所以一下子便感觉自己都懂了(可能并不一定懂)。
第二部分:天道原文自始至终其实都是在讲“觉悟”丁元英说:“晚辈以为,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晚辈无意评说道法,只在已经缘起的事情里顺水推舟,借英雄好汉的嗓子喊上两声,至少不违天道朝纲。”
1、丁元英解散私募基金,来到古城寻找清静,是觉悟后的“主流社会身份的感同身受”。
2、打动的王明阳的不是芮小丹现学现卖的“神即道道法自然”,而是王明阳自己的觉悟。
3、丁元英送给芮小丹的礼物不是神话是觉悟,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神话,而是觉悟的高低。
4、王庙村扶贫的运作模式不是明面上的*富济贫,是背后力量的较量和觉悟得救之道的舆论压力。
5、五台山论道求的不是心安,是同类人觉悟下的情感共鸣。
6、丁元英给刘冰的内幕文件不是谋*,是觉悟的反面:一念成魔。
......
由于字数不少了,第二部分我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其实我在《电视剧天道解读》的系列文章中,反复提到“觉悟”的概念。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在后续的解读中,我会进一步解释。(这篇都当着上篇吧)
最后依旧是丁元英“都挺好,谢谢”的图片。
生活中哪怕有再多的不如意,每当我想起丁元英扛着一箱方便面准备过年的那一幕,瞬间感觉生活待我不薄,泪目中充满着对生活的更多期待......
飞天心宏原创解读:电视剧《天道》,原著《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