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课前慎思
苏教版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在三年级是分两次安排的,这节课是第二次认识分数的复习课。通过两次认识后,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不少认识分数的经验。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梳理与提升,关键点应该在哪里?分数与数、分数与平均分、分数与除法这些联系如何在复习中打通,到位而又不越位?又应该怎样从份数、分数、个数的联系中感悟“量”和“率”,感受分数的意义与价值?基于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结合平均分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分数,沟通个数、份数和分数的关系;结合分数的直观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中笃行
一、谈话引入
(出示一张孙悟空的图片)
师:认识吗?
生1:孙悟空。
师:孙悟空最喜欢吃什么?
生2:桃子。
师:你们喜欢吃吗?
生:喜欢!
师: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你们有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有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火眼金睛看分数。
二、沟通联系
1.从数到分数
师: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有一天走得又渴又累,于是唐僧就让孙悟空去找点吃的,孙悟空驾起筋斗云,一看前面有一棵桃树,于是念了一句咒语“收”!就把树上的桃子都收来了。想不想知道收的这篮桃子一共有多少个?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8个。
师:8个桃子,每人吃多少,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的桃子图中分一分,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分法)
生2: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8÷4=2,每人2个。
生3:因为平均分成4份,每人是4份中的1份,也可以说成每人吃1/4。
师:通过平均分,我们看到了每人可以分到1份,这1份是2个,也可以说是整体的1/4。
2.角色体验
师:贪吃的八戒早在路边等着孙悟空,见面就问能吃多少,悟空可以怎样告诉他?
生:“2个”“1/4”。
师:那我们就来把这段演一演,看看贪吃的八戒是什么反应,谁来演孙悟空?
(学生踊跃举手)
师:那你们都来演孙悟空,只有我来演八戒了,现在开始。
师(八戒):大师兄,我能吃到多少?
生1(孙悟空):2个。
师(八戒):我只知道自己吃2个,也不知道一共有多少个,说不定猴哥骗我,那我不就少吃了吗?
(学生哈哈大笑)
生2(孙悟空):八戒你能吃1/4?
师(猪八戒):这还差不多,我吃4份中的1份,大家都一样多,猴哥没骗我。
师:同样是这1份,告诉八戒2个,他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生3:知道自己吃2个,不知道别人吃几个,一共多少个。
师:告诉他1/4呢?
生4:虽然不知道具体数量,但能知道自己吃的这1份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从分数到数
师:八戒高兴是高兴,可是一想这2个桃子只够他塞牙缝,他听说我们班每人都有桃子,问问同学们谁愿意把你桃子的1/4送给他?
(学生拿出作业单,动手分一分,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生:我给他3个。
生1:我不同意,他可能是分错了,我认为应该给他4个。
师:同样是给1/4,怎么有4个、有3个的,哪个错了?
(出示作业单)
生2:都对呀!原来桃子总数不一样。
师:同学们,出现不一样的声音,不一定是错,说不定还有另一种可能。
师:都是1/4,为什么每一份个数不同?
生3:因为总数不同,它的1/4也不一样。
生4:但都是4份中的1份,所以又都是1/4。
……
三、拓展运用
1.解决问题
师:如果老师有12个桃子,我可以给八戒几分之一?是几个?
生:1/2、1/3、1/4、1/6、1/12 ……
师:分别是多少个?
生1:6个、4个、3个、2个、1个……
师:相互说说还可以给八戒几分之几,是多少个?
谁来给大家先说说给几分之几,我们一起来思考是多少个。
生2:2/3。
生3:8个。
生4:3/4。
生5:9个。
……
2.反思提升
师:说了这么多,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
生1:分数是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有几份。
生2:求多少个可以用除法想。
生3:同样3个可以说是整体的1/4,也可以说是整体的3/12,就看是平均分成几份。
生4:这些桃子的2/4是6个,1/2也是6个,分数不一样,但个数一样。
……
四、课终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觉分数是什么样的数?
生:分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
生1:分数是平均分出来的数。
生2:分数是表示份数的数。
生3:分数是表示关系的数。
师:分数还是需要用火眼金睛来看的数,(出示“下课了”)你看到分数了吗?看到哪个分数?
生4:1/3、2/3、3/3。
(出示“谢谢同学们”)
师:又看到哪个分数?
生5:1/5、2/5、3/5、4/5、5/5。
师:看到字了吗?
生6:下课了,谢谢同学们。
师:是的,下课了,谢谢同学们!
课后反思
复习课也可以这样去讲故事,西游记、分桃子,猪八戒、孙悟空,有线索、有发展、有提升,结合有意思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让“惑”清晰化,让“知”结构化,让“识”深刻化。
1.分桃为“线”
本单元第一课时就是分桃,复习再次回到分桃,回到平均分,用分桃的活动串起了故事,串起了要复习的内容,把几分之一的认识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巧妙地串在了一起,随着故事情节的主线索不断呈现并深入推进。当然分桃也串起了除法与分数,串起了每份数、份数与分数,把学生已经积累的这些对分数的认识,由“点”成“面”,串联成知识结构的网,让“分”的经验与认识分数的经验实现了联通。
2. “一份”为“根”
平均分后一份是多少?不同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回答,抓住这个关键,从“一份”的理解出发,由“根”生“节”,让学生看见除法,看见个数,看见分数。从而把不同维度的理解放在一个背景下,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思维上的碰撞。由此出发再回到“根”,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感受不同理解的不同意义,进一步理解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怎样看到分数,分数表示什么,从而结合“一份”直观地统一了“量”与“率”的认识,直观感受了分数表示份数关系的实质,为分数意义的概括做了充分准备。
3. 体验生“识”
每次分桃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活动,角色体验、对错体验、数量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次次分桃子,感受不同的风景:同样一份有不同的数、同一个分数会有不同的数量、同一个整体会有不同的分数、同样的个数又会有不同的分数等。变与不变、同与不同,让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的体验对整体“1”、对整体与部分有敏锐的洞察与发现,对分数意义、性质、作用有更为准确的思辨与判断。而当这些体验认识在学生那里融会贯通,复习也就由“惑”生“识”,“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得以提升,让复习课出现更多可能。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09日第5版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