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如何进行教材第71页“摘苹果”中的估算教学?
估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并为判断计算器、口算、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工具。
第三,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估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二是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估算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估算箱子能否装得下,帮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与价值。对“估一估,这个箱子装得下吗”这一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判断这个箱子能否装下,学生可能会说需要估一估或算一算,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先估计。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
(1)把17估成20,38不变,20 38=58,58<60。
(2)把38估成40,17不变,40 17=57,57<60。
二是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
把17估成20,把38估成40,20+40=60 60=60。
不管怎样,结合这个箱子能不能装下的具体情况,都需要往大了估。因此,只要学生都是往大了估,估完合起来不超过60就说明装得下,说明学生用到的方法都是合理的。同时,还要问问学生往小了估行不行,举例说说为什么往小了估就很难说明是否装得下。教师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用精确计算是否也能解决”的问题,以使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
在估算教学中,机械地去记住几种估算方法是无法形成估算意识的,也难以发展估算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应当多增加一些估算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积累学生的经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只要能解释清楚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肯定。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估算的结果,不要求学生用“≈”来表达,也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进行笔答,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二年级下册︱为什么教材在时间教学中,无论经过2个小时还是2点整时都写成2时?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时间与时刻两个概念各自都有比较清晰的表示方法。如钟表上时针的指向是2点整时,相应时刻的书面单位符号写作“2时”,经过2小时的活动,相应时间的书面单位符号写作“2小时”,所以说,前者是时刻概念,而后者则是时间的概念。但新的国家计量局颁布的《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名称与符号简表》中,则对有关的“时刻”与“时间”作了如下的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