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这个梁惠王是谁?我好像只记得有个魏惠王哎。)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因为魏惠王执政时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啊,魏也称梁,魏惠王,也被叫做梁惠王。其实你要是读过高中,就一定会知道了。高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选自《孟子》的文章叫《寡人之于国也》说的就是他的事。
(哦,怪不得怪耳熟的,原来是一个人啊!)
嗯。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的孙子。他在位50年,这50年是魏国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也是魏国由盛转衰的时候。
(那他有什么疑问呢?)
这还要从孟子他老人家说起。
亚圣孟子,一生的经历大致与先师孔子相同,都是贵族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也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理念,提出“仁政”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咱们今天说的梁惠王的疑问就和孟子有关。(哦,这我可得听听。)
话说孟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魏国。梁惠王也知道孟子的大名,所以一见面就问孟子:“老人家,您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魏国,是要带给我们什么好处么?”(这也太直接了吧!)
嗯,孟子估计也是这么想的,所以直接就回答说,哪里有什么好处,我所能给你的也就只能是“仁义”而已啊!(仁义有什么用处呢?你不是说战国时代诸侯国竞争激烈,国家时刻处于危急存亡之中,得先顾活着吗?)
嗯,孺子可教。可是孟子有自己的想法。他说:“这个天下,上至国君,下至普通人,现在人人都在谈论利益,可是我觉得,如果人人都只顾争夺利益的话,恐怕国家就危险了啊!所以,我们要‘以德服人’!从没有听说过一个人是仁者却不顾念自己的亲人的,也从没有听说过一个人讲道义却不效忠自己的国君的,大王您说对吗?”(好像有道理哎!)
嗯,梁惠王也这么觉得。
(那还有什么疑问呢?照做不就行了?)
疑问不在这里,而在这里:这个仁义跟利益有冲突吗?
(对哎,我也想问这个问题哎!那孟子怎么说?)
(笑)今天怎么这么聪明?孟子倒是没说,不过他的老师的老师倒是说过。
(孟子的老师的老师?那一定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吧?)
嗯,他就是子思。子思的名字叫孔伋,他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
(我知道,我知道,孔鲤是不是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提到的“叨陪鲤对”的孔鲤?)
对,看不出你这知识积累还挺丰富的嘛!
(那当然,我可是很厉害的小书虫哦!)
其实啊,孟子曾经和子思谈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孟子问子思,先生,治理百姓应该先做什么呢?子思回答说,当然是先要给百姓好处啊!孟子说,可是君子不是应该用仁义来教导百姓吗?为什么要这么功利呢?子思说,那是你还没有想明白这件事啊!你想一想,仁义本来就是要给百姓带来好处的啊!如果君主不仁,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如果居高位者不讲道义,那老百姓就会虚伪狡诈。所以,仁义才是给百姓最大的好处啊!所以《周易》里说:“利者,义之和也。”就是说,利益是仁义最完美的体现啊!
(嗯,我好像还得想一想……)
好好想想吧,可千万不要把小脑袋想破了哦!
(哼,瞧不起人!我明白了,圣人的意思是,讲仁义是治理百姓的终极追求,是调整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仁义其实也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一种手段,是不是?我说的对不对?)
哦?没想到你还挺聪明的嘛!你说的对啊,圣人考虑问题很深远,还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啊!
(那梁惠王有没有听孟子的话?)
可惜啊,没有。不但他没有,孟子周游过的几个国家的国君都没有听他的话,而是认为孟子的主张不切实际,太迂腐了。伤心的孟子和孔子一样回到来家去收徒传道、著书立说去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一定要做孟子的学生!)
嗯,你看,那边有个电门!
(干什么?)
穿越啊!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