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读《孟子》者,多为梁惠王感到惋惜。他本质良善,性格直率,也能谦卑,又爱惜人才。但是遇到孟子这样的圣人,却不能实现“君臣相遇”的传奇。心系天下后世的司马迁,怎能不废书而叹?
梁惠王所求之利,未必是个人财产。他作为一国之君,考虑的主要是国家利益。但是,他与当时天下诸侯一样,对利字的理解就是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称雄天下。为了这个目的,梁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之所以称王,是因为当时天下比较大的诸侯国都自立为王了,不再理会周天子分封的爵位。如果按照爵位,魏国只是侯爵。其国君当称为魏侯。
迁都后,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也就是高薪招聘人才,给予很高的礼遇。孟子觉得梁惠王比较真诚,所以才来到魏国。对于孟子的到来,梁惠王非常高兴。当时天下各诸侯国都在招贤纳士,而孟子的贤德名扬天下,能到我大梁来,怎能不喜悦激动。想来定会有强国之雄策。
没想到,孟子一见面就给梁惠王泼一盆冷水。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值得记住的尬聊名场面吧。
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应邀来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想必已有助我富国强兵的策略吧?”孟子回答说:“王为什么一定谈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王说:‘如何使我国得利?’大夫说:‘如何使我家得利?’普通官员和老百姓说:‘如何使我自己得利?’如此则是国与民争利,而国家就危险了。为了私利,公卿敢*天子,大夫敢*诸侯。虽然公卿的俸禄可达天子的十分之一,大夫的俸禄可达诸侯的十分之一,不算少了。但如果为利而弃义,则必夺为己有,否则是不会满足的。有仁心的人,没有不爱其父母家人的;循道义的人,没有不拥戴国家的。王只要考虑仁义的问题就够了,何必谈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