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写作者对历史现场和人物心理要有精准的把握。大的事件史书上都有记载,但日常性的生活细节是要在学习中积累的,那东西做不了假,你不懂或者一知半解,一下笔就露馅了,而所谓的历史感就是从那些氤氲于笔端的具体而微小的情节和细节中得到体现的。
小说和散文之间并没有一道壁垒森严的边界,相反,它们边缘地带的重合部相当暧昧。所谓暧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不清楚。
当一部散文写得不再像散文时,传世之作便有可能产生了。因为正是在不同文体的相互滋润和濡沫中,不仅张大了文体的自由度,也在新的维度上实现了审美的丰富性。
人们一般认为,散文是一种分量很轻的文体,无非风花雪月,小情小调,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别适合女性操作的文体,因此有“小女人散文”的说法。这当然是一种误解。
近年来,散文这种文体的疆域有所拓展,拓展的一头侵入小说,这是就技法而言,适当融入小说的想象、语言以及结构方式,另一头侵入学术,这是就史实而言,力求在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中,不满足于既有的定性定调而人云亦云,尽可能地有一点新的发现。
想象和虚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想象不一定走向虚构,传统的历史学说是没有枝叶没有血肉的,只有骨架。历史散文写作中的想象是为了在骨架中填补血肉,追求的前提之一是要走向史识意义上的真实。
所谓史识意义上的真实,就是作者在史料基础上对历史情境的揆情度理。历史学与历史题材的文学,虽然面对的都是历史,但立足点是不同的。历史学追求的是“发生了什么”,而文学则是“应该发生什么”,在这个应该中,就是作者的想象。
这种基于真实的历史细节而生发的想象,既体现了历史情境下人物行为的内在可能性,又可写出当时各个阶层的生活情调。
历史学家只关注历史的因果,历史的脉络,而历史文学的写作者,关注的是历史的人性、历史的体温、历史的血肉。历史学家解读历史,历史文学写作者抚摸历史。
编者:神山故事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神山故事的来稿中涉及到历史题材的也不少。为了使作者和读者对历史题材的文章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特发表“杨晋生先生微信谈散文写作”一文。此文源于微信聊天记录,若有错误之处乃编者责任,与杨先生无关。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