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马立平写的一篇文章《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严重问题》,我深有感触。马立平这篇文章着重写了乘法的问题,而我感触的是除法问题。
先谈谈马立平揭露的问题。如果把小学数学的算理体系比作大厦,那么大厦的承重墙就是乘法概念。乘法概念表述式:被乘数×乘数=积。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分数又以整数为基础,所以整数乘法算理还支撑着整数除法运算、分数乘法运算、分数除法运算、以及各种混合运算。如果整数乘法算理不清晰,那么其它运算将无以为托。
但是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乘法运算做出新规定:
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这个规定取消了“被乘数”“乘数”两个专业数学术语。这两个术语最早出现十六世纪后叶,十七世纪在欧洲再版过百次的《科克算术》明确写着乘法三要素:被乘数、乘数、积。大数学家欧拉也是以此三要素为俄国中学生讲授乘法。可见乘法三要素在算理中的地位。
二十世纪初,中国小学《算术》课本正式使用被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被乘数、乘数、被除数、除数等术语。我国小学课本一直是“被乘数×乘数=积”来表述乘法概念,这是国际通用标准,但是到2001年被废除了。
废除乘法国际通用标准表述是为了“减轻教师和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是一些老师家长认为国际通用标准表述乘法太麻烦太啰嗦,于是教育部顺应民意重新表述乘法运算。
这样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三个五相加既可以写成3×5也可以写成5×3,对小学生来说造成逻辑混乱。很多数学教育者认识到了这种逻辑混乱造成的后果,并发文批评这种改动。马立平也总结了这种混乱造成了十大伤害,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而我感触的是去年看了一个小学除法计算视频。
不知当时拍视频者用意何在?视频内容是两个小学生上黑板计算6÷1/4=?。一个代表中国,一个代表美国。代表中国的小孩直接把它变成6×4,并且很快得出答案。代表美国的小孩在黑板上画了六个方块,每个方块分割成四份,然后得出答案。
很显然代表中国小孩算得快。但是我隐隐觉得我们中国算法有点问题。于是我就发帖说“美国算法重视原理,而中国算法看重结果”。结果这个评论遭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嘲讽。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自称是硕士的网友。他起初也是嘲讽我的,不过过了一会儿他又回帖说他突然恍悟了,“除以”这个词在英文的原意是“分割”的意思,很明显,美国的做法更符合“除法”原意。
我们的小学数学已经偏离数学原理了,所有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快速计算,我们太注重结果是否正确了,而过程是否合理已经不重要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
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数学国际奥赛已经获得金牌174块,但是数学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却为0人。我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我怀疑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是以考试结果来论英雄,不论你是否已经理解某些数学原理,只要你能解题,你就是英雄。
我希望不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我希望只是我们的时间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