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科目是一个汇总科目,它对应着几个会计科目,包括原材料、库存商品、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发出商品、在途物资等。存货的管理,在制造业里非常重要,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大的项目来进行展开,由于我们是做IPO内控,所以存货管理如何更有效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重点还是在防范风险,财务准确方面。
由于存货内容较多,所以分上下两篇,本文上篇,主要是存货的数据分析。
1、总金额分析和存货周转率分析总金额分析,主要是看存货的总金额占比大不大,近年来的变动趋势平缓还是陡峭,从总体上有一个感官认知。
实质上是否异常,一般要采用存货周转率来判断,因为存货余额的大小也是跟公司经营模式和所处行业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计算其近三年的存货周转率,查看变动趋势,来判断其存货管理效率如何,同时与其同行业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有异常。
在我们做IPO内控时的数据分析,主要是为我们后面做诊断提供方向,诊断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后面进行内控标准措施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一逻辑思路要清晰。
如果出现异常,可以关注其存货的入账时点是否准确,有没有长期挂在预付账款而实际货物都已消耗但未入成本的,有没有应该暂估而没暂估的。
2、分项分析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存货科目是很多科目的汇总,所以分析时,也要按明细科目进行分析。
原材料是从供应商采购的生产原料,原材料余额变动的话,要从数量和价格两个维度去考虑,近年来,供给侧改革如火如荼,原材料的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在同样的数量下,原材料余额就会变大,另外,数量的增加,是否是公司有订单而提前备货,还是说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大批量供货,还是说管理上的松散导致了采购次数少,一次采购数量多的情形而造成期末库存数量增大。
库存商品的余额,同样一方面跟单位成本有关,单位成本其实也受到原材料价格影响较大,尤其是原材料占成本结构较大的产品,如果原材料变动不大,而单位成本变动大,那么对其成本核算和结转的复核方面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是数量上的变动,由于是期末库存商品余额,这个余额等于期初余额 本期生产入库的商品-本期销售出库的商品,所以它跟生产入库和销售出库两者相关,这个变动到底是生产原因引起的还是销售原因引起的,需要分析找到方向,再进一步往下分析,假如库存商品数量增加,是生产多了引起的,那生产多了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看一下生产计划,是否按生产计划生产了,如果是按生产计划生产的,那么就是计划本来就多了,那看生产计划怎么制定的,一般生产计划跟随销售来定,所以要追到销售计划的制定已经销售计划的执行,一层层往下追,就会追到症结点了。
在产品,是公司各个工序加工正在加工中的产品和各工序已经加工完成但尚未检验或已经检验但还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在产品的余额与公司生产的周期有关系,金额较大的原因是公司生产工序时间长,这个有没有异常,主要是公司内部之间各期间对比,同行业的公司,是不会披露这方面的详细信息的。
发出商品,是该货物已经从企业发出,但所有权仍属于企业,风险和报酬都没转移,所以不能结转成本,就从库存商品科目转到发出商品科目,有些企业在财务账不做这一转账分录,而只是做备查簿登记发出商品数量金额,这也是可行的。发出商品金额较大,主要与公司的收入确认流程或者说在途时间较长有关,如公司产品发货后,从运输、安装、验收到确认,在途时间很长,可能导致发出商品余额较大,特别是在最后的收入确认, 有些大型客户不会对每笔货物及时对账开票,而是每月定期与客户对账,核对上月(或一定时间内)发出产品数量、单价、金额、产品品种等,经双方确认无误 后才开票,发行人才确认收入入账。因此,这也会导致公司发出商品占存货比重 较高。
3、存货占用资金分析如果企业存货绝对金额较大,那么占用资金也相对多,那这是不是就不好呢?不一定,因为随着规模的增大,企业的谈判能力加强,原材料的采购很多都是赊销的,在账上体现为应付账款的增加,库存商品出售方面,如果是先款后货或预付货款提货的,那么这么部分款项在库存商品还未交付时,收到的款项会计入预收账款了,所以存货资金的占用,只看绝对金额,是不够的,而同时要看应付、预收。
另外,还有一个维度可以进行分析,那就是存货账龄的分析,看企业能否计算出存货账龄来,如果可以,就要看长期无动态的存货到底是哪些,占用了多少资金,应该怎么去处理,或者说这些长期无动态的存货到底还有没有,是不是实物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很大,要计提存货跌价了。
4存货跌价准备计算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按照披露的计提政策计算,很多企业都是等着审计过来进行计算和计提,平时都不计提的,这么做严格来说是不对的,不仅是在年末审计时,而是在平时,至少要做到每季度都测算,因为上市后,企业要披露季报的。
同样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与同行业进行对比,查看是否有大的不同,再去查明原因,是计提少了,还是计算口径、价格获取不一样,再来判断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