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只不高兴的熊(酷友)
【观前提示】
Strongly biased.
这是一篇试图转变本人对科技产品思考方式的文章,会有大量参考经典知乎果粉 Craig Fedewidget/Stevett/Luv Letter 以及李如一的文风和思维方式的成分。
正文开始。
「移动设备是我们的工具,它不是我们本身。」
这是我们讨论一切数码产品的出发点,也是这一年与 iPhone 11 Pro 共处的过程中最满意的一点。Apple 以「设计与体验为先」的产品策略构建了独特的产品体验,也因此获得了独特的市场地位。在 iPhone 11 Pro 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这一产品策略的延续,也看到了这一产品策略的细微变化。
【工业设计与发热】5.8 英寸的屏幕大小是 iPhone X 以来三代的经典尺寸,70mm 左右的宽度的确非常适合单手握持。就算今年 iPhone 11 Pro 由于屏幕边框增厚,宽度增加到了 71.4mm,依然能满足单手握持较为舒适的状态。这一代厚度增加到了 8.1mm,重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188g,握持坠手感还算明显。(虽然上一台手持小米 MIX2 的我感知不强)但在优秀的工业设计下,前面板、中框、后面板过渡顺滑,握持手感依旧优秀。但由于玻璃背板采用磨砂工艺,与不锈钢中框的光滑触感不一致,缺少了前代触觉上的一体体验,不过也算是有舍有得了。 作为绿色控,这次的 11 Pro 我选择的是暗夜绿配色。虽然 Apple 的渲染图一直以准确著称,但这次还是有些色差,实机的质感偏灰一些。如果忽略后置摄像模组,磨砂后盖玻璃与墨绿不锈钢边框的搭配相当和谐。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沾染指纹后墨绿色不锈钢绿的并不明显,但并非掉色,那也许只是你的指纹。
后置摄像模组的设计饱受诟病,三摄模组等边三角形的排布尚属规整,但闪光灯与后置麦克风开孔的排布则彻底打破了秩序感,与玻璃模组凸起、摄像头保护边框凸起、保护玻璃凸起这三重凸起共同造成了美学灾难。虽然 Apple 通过不锈钢镜面处理与 CNC 玻璃的方式赋予这一设计以精致的质感,但仍然丑的出奇。根据各类媒体的拆机,我们了解到这是由于内部堆叠结构的妥协与成像功能的需要。但这样妥协的设计能够出现在 iPhone 上,也反映了功能相对于外观设计在话语权上得到加强的趋势。2019 款 Mac Pro/Pro Display XDR 的「刨丝器」散热设计的出现以及剪刀脚键盘在 Macbook 上的回归都在说明这一点。
回到正面,Apple 对 Face ID 的坚持决定了那个「compromising」的「notch」仍然存在。而在曲面屏之风刮过国产 Android 阵营之时,iPhone 这块屏幕还是熟悉的 2.5D 玻璃直屏,熟悉的舒适 R 角,熟悉的等宽黑边 —— 哦不,今年由于屏幕升级的缘故,今年的边框还变粗了。但同样是这样的正面设计,你不用担心曲面玻璃在更易碎更脆弱的问题,不必忍受曲面屏两侧荧绿的颜色,不必为错误适配导致信息展示不佳的 APP 而抓狂,也不必担心偏下单手握持的时候手机的四角硌手,不用担心边缘误触…… 无论如何,它还是那个体验优秀且实用的,却也是熟悉的正面。
由于依旧采用双层主板且并未采用激进的散热设计,iPhone 11 Pro 的发热依旧集中于摄像模组下方的小块区域中。在夏天非游戏场景下,主板区域也会温热,而在重度负载场景和浏览知乎的时候,发热较为明显,因此在较重度使用环境下还是建议戴套使用。
【屏幕:并不 XDR,但足够优秀】我们使用最为频繁的手机硬件不是摄像头,而是屏幕。iPhone 11 Pro 使用的是 Super Retina XDR 屏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宣传名中带有 “XDR” 的名号,但从显示原理到现实效果都与之前发布的 Pro Display XDR 没有关系,它仍然只是一块移动端 OLED 显示屏,对比度提升了,峰值亮度(还是仅限于 HDR 内容的局部的峰值亮度)提升了,但也并未超越 HDR 的标准。在这个意义上,Apple 的营销和创新的自我吹擂并不能成立。也因此,知乎 @Stevett 对此大加批判:
「抱歉,请你先把所有的 HDR 标准超了再说 XDR,宁不配。加了一致性涂层就多了 1:1,000,000 对比度?」
但是,如果我们抛开 Apple 的宣传,就这块手机屏幕本身的水平来看的话,这的确,也一如既往的是顶尖级别的手机屏幕。也许在国内的内容市场上没有丰富的 HDR 片源能让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感受 1200nits 的瞬时局部峰值亮度(不过在 Netflix、YouTube 等境外平台上能较为方便的使用,它们由于多方面原因在 HDR 内容生态上要成熟丰富得多)。但当你拍下夕阳,在相册应用里翻看,清晰可见的太阳轮廓和迥异于其他手机的画面局部亮度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而手动调整的最高亮度根据数码博主的测试能够达到 800nits,在阳光下的表现非常优秀,甚至在显示白底的文字内容时显得对比度过高而有些刺眼。而在软硬件配合上,iOS 完整的色彩管理机制与这块屏幕的配合能确保这台设备在移动端内容消费的体验上能达到优秀的水准。
【直观、「克制」的交互设计】所有的交互逻辑的最终目的是直观。
这是 iOS 在交互设计上呈现出的倾向。虽然在外观上经历了 iOS 7 从拟物外观转变为扁平抽象外观的巨大变革,似乎是在拉远屏幕内容呈现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但在交互方式上,与物理世界相协呼应的交互原则并未动摇。自 iPhone X 采用妥协于 face ID 的「刘海屏」以来,卡片式的界面成为了 iOS 内容组织的主要方式。从多任务切换,到应用内部的二级界面,卡片化的操作逻辑贯穿于系统、原生 Apps 和严格按照指导设计的 App 使用全程。而卡片化的设计也与 iPhone 实际大小在现实中对应的卡片大小相呼应。在 iOS 14 中,卡片化的小组件更拓展了卡片在 iOS 交互中的覆盖范围。
iOS 13 音乐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