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13“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探究算法,理解算理,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口算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已学知识
师:同学们,学校正在举行手工活动。活动前,同学们正在进行热身,你们想加入吗?
师:我们一起来热热身,看谁都能答对。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的数学知识掌握得真棒!在下面的手工活动中,我们会遇到和计算有关的新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进行挑战?
【设计意图】开课设置了学校举行手工活动的问题情境,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用竞赛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提取旧知和经验,便于学生更顺利地学习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师:三年级的同学们决定用彩色手工纸来做手工,可是在分纸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帮忙。
1.合作探究,感知算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1例1情境图。
师:需要6沓彩色手工纸,每沓10张,一共需要多少张?
【学情预设】就是求6个10是多少?6×10=60(张)。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呢?
【学情预设】知道了总共有60张彩色手工纸,还知道了要把全部的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要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除法解答。用总数60除以平均分的3人,即60÷3。
师:60÷3怎样计算呢?把你计算的思路和同桌讨论,可以借助桌上的6沓纸动手试试看。
【学情预设】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纸,把6沓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沓,也就是20张。
预设2: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
预设3:因为6÷3=2,所以60÷3=20。
预设4:20×3=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除法计算的经验,所以让他们借助学具以及自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
2.优化算法,理解算理。
(1)全班交流,分享算理。
(2)对比分析,感悟优化。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会觉得“6÷3=2,所以60÷3=20”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并想出理由:因为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所以6个十除以3就等于2个十。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并写出单位和答句。
【设计意图】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究出多种计算方法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优化算法,交流算理,加强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迁移类推,尝试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想办法算出了60÷3这样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那600÷3一定也难不倒你们吧?能不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根据6÷3=2,所以600÷3=200”,因为6个一除以3等于2个一,所以6个百除以3就等于2个百。
4.比较概括,形成算法。
师:比一比,计算60÷3和600÷3,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学情预设】相同点是学生都是借助于6÷3=2这道算式来思考的,不同点是6个十除以3的结果是2个十,6个百除以3的结果是2个百。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除法计算的例子吗?(学生自行举例)
师:现在你能说说,在计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应该怎样算吗?
教师小结:计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可以先想几或几个十除以一位数是多少。
5.拓展延伸,巩固算法。
师:如果在600的后面再添一个0,6000÷3你还会算吗?照这样想下去,你还能够想到哪些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答案都是借助于6÷3=2这道算式,可以想到6000÷3的结果是2000。学生自行说出类似的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类推迁移得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教师将教学再向前进一步,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明确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一致性,同时将算理进一步进行推广,在计算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虽然数不同,但算理是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做一做”。
(1)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规律。
2.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三”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三”第2题。
(1)分析题意,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教学时积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已学知识灵活运用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情境中,同时重视算理表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有层次地说算理的过程,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例2、例3及“做一做”,教科书P13~14“练习三”第3~8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体会口算除法的算理,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探究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活已学知识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将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的问题,探究出了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下面这些题你会口算吗?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快速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全班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不但算得很准确,而且还能把思考的过程表述得很清楚,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的数学问题,进而从中学习更多的有关口算除法的知识。[板书课题:口算除法(2)]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也为下面探究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做铺垫。
二、探究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首位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1.理解题意,独立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2。
师:仔细观察,你读到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
【学情预设】例2和例1的结构一致,学生应该很容易读懂题意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0÷3=)
师: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先独立思考,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此处放手,让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旧知提取。
2.汇报交流,厘清算理。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算法有哪些呢?
【学情预设】预设1:40×3=120,120÷3=40。
预设2:12÷3=4,120÷3=40。
预设3:通过摆彩色手工纸看出:把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0张。教师结合摆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多样化算法的丰富呈现,可以使学生互相启发、加深理解。
3.变式练习,巩固算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修正。
教师小结:在计算几百几十、几千几百除以一位数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或将几千几百看作几个百,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将120改为1200,鼓励学生再一次进行算法类推,巩固和强化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三、探究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情境微调,再次尝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3。
师:如果彩纸是66张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先列式,再尝试算一算。
【设计意图】例3与前两道例题的结构相同,所以也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自主探究算法和算理。
2.展示交流,理解算法。
师:同学们,都算出来了吗?谁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组织有不同算法的学生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60÷3=20,6÷3=2,20 2=22。
预设2:先算十位,想6个十是60,60除以3得20,再算个位,6个一是6,6除以3得2,用20加2得22。
预设3:用小棒摆一摆,先把66根小棒分成6捆(每捆10根)和6根,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捆(20根)。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2捆和2根合起来就是22根。
教师小结:计算时,可以“先分再合”,把几十几分成几十和几,分别除以除数后再相加。
【设计意图】先独立思考,接着汇报交流,最后总结算理,让学生感受新问题可以转化为已学知识来解决,同时为后续学习笔算除法商的定位打下知识基础和积累经验。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2“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汇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看能够发现什么。
2.完成教科书P13“练习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计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熟练口算技巧。
3.完成教科书P13~14“练习三”第4~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展示,教师订正。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