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这次的“嫦娥”有点不同,不但成功奔月,而且是“往返套票”,还为我们捎回了迎新年的“彩蛋”:1731克珍贵的月壤样品。
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南教育电视台“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紧跟热点,在新年以一期《上九天揽月》给广大观众,特别是全省的学子和教育工作者奉上了一道有滋味、有营养也有内涵的科普大餐。
之所以说该期网课有滋味,是因为节目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通过实景视频、历史镜头、动画模拟、真人演示、课堂互动等形式表现出来,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特别是网课中主讲人晓芳在专家带领下,到模拟月球环境特征的月壤环境实验室,观察到八瓣的采样器等,这种通过媒体与高、精、尖科技成果零距离接触的方式确实是非常难得,也更能激起观众们对科学的兴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总指挥杨孟飞带领郭晓芳老师参观月壤环境实验室)
说到有营养,是因为《上九天揽月》和网络大课堂往期节目一样,聚焦“吸引学生爱看”这一核心,特别是通过传统的电视、电脑以至于人们移动智能终端多平台同步推出,借教育部门和媒体合力,大胆创新、反复打磨,打造凭内容和质量取胜的网络思政金课,引导全省学生由“追明星”改为“追名师”、由“追网红”改为“追网课”。寓教于乐,在收视率步步高升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月4日,衡阳市石鼓区都司街学校开年第一课,组织全体师生收看《上九天揽月》)
(长沙市开福区实验小学新年第一课)
(郴州市资兴市香花学校新年第一课)
说到有内涵,是因为网课反映的内容时空跨度大,知识面广,从人们在远古对月球的遥想,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传说,到上个世纪中叶人类对地外领域的探索;从美、俄月球探测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到我国“东方红”一曲通过卫星在太空唱响。有些知识点还挺有意思,如中文专业出身的笔者看到网课才知道中国古人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有16044处提到月亮!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看得出网课确实是用心打造出来的精品。
(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与全省中小学生连线互动)
另外,网课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相信梦想的力量。梦想并不遥远,探月工程既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科学家个人的梦想。从国家层面看,我们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特别是科技、工业基础薄弱,当时全国的钢产量不足16万吨,甚至不能生产一根无缝钢管,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到今天载人航天、月壤采样,创造了中国奇迹;从个人层面看,本期节目嘉宾杨孟飞院士,也是从当初仰望星空的少年成长为“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是梦想,激励我们艰苦奋斗、一往无前。
梦想也没有止境,网课中介绍,从长远考虑,中国探月工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月壤采样还只是第一阶段的成果。另外笔者获悉,就在今天,2021年1月3日6时,我国另一颗天问一号探测器已经在轨飞行163天,飞行里程突破4亿公里,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距离火星830万公里。按计划将在一个多月后实施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准备着陆火星。中国人的探索目光,不限于邻居月球,还将投向更深更远的星空。
二是志存高远,还需脚踏实地。诚如杨孟飞院士所说,当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作为学生,自己的事就是认真学习。同理,我们作为教师,就是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探月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就这次嫦娥五号之旅来说,从11月24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之后23天的时间内,嫦娥五号完成了一次对接、六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五次样品转移,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么我们在学习中也是一样,长远的目标离不开科学规划,离不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戮力前行。
三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体现湖湘担当。“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早在先秦时期,湖湘文化的先贤、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在《天问》一诗中表现出对宇宙对自然的好奇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我国现在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也正是因此而得名;时间进入近现代,一代伟人*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发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古往今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不缺乏湖南人的身影。时至今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内核仍将作为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今日在网络课堂前的莘莘学子,在2035,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继续展示湖湘力量,体现湖湘担当!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者:湖南工商大学陈树)
[责编:曾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