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业余打乒乓许多失误或冒高,并不是因为我们步伐没走到位,更多是因为我们对不同球的不同发力方式没有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送”式发力这种发力方式,力量作用在球上时间较长,不是快速地击打一下,而是一段相对匀速地向前发力,像推动手推车一样。
我们知道,正反手拉球都需要撞击加摩擦,这个撞击看似球脱板很快,其实仍然需要有个推的过程,根本不是简单的碰球,这个推着发力是让球板更好地吃住球,推着向前一段,如果很快离板,摩擦也不够,吃不住球,很容易下网。
所以,正反手拉球时特别强调把拉球的动作做完整,球拍尽量在拉完球以后挥到位,做不完整就很难吃住球。
同时要注意别陷入另一个误区,把球拍挥得过大,成了甩手臂。动作做完以后就急停在那里,右手正手挥拍一般停到左眉前方,反手挥拍时压住肘关节,不要抬起。
摆短时也是同样道理,右手持拍就垫一下左脚,快速上右脚,抢球的起跳点,手臂不要伸直去够,用身体重心带着胳膊去含住球把球托送过球网,而不是简单去碰一下,这个推送有个很好的缷力作用,同时保证过网的力量。
“撞”式发力力量作用在球上是以瞬间爆发的方式去释放,就像敲门一样,碰撞一下即可,作用的时间很短,不需要持续向前加力。
原来对撞击体会得不是很清晰,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一位球友那里打球,好奇心驱使,试了一把放在那的一面光板的球拍,刚开始打球时几乎每一板都下网,突然想到这是没有任何摩擦的,还是用原来的打法当然不行了,然后就调整板型,亮着去接球,找球的高点期去击打,不加任何摩擦,纯粹击打,过去的速度很快。
正常打球时也是一样道理,要击打就得亮着拍子,正面去硬碰硬,如果拍子有所倾斜的话就加入了摩擦,摩擦不够反而容易下网。比如正手攻球,反手的拨球以及反手的弹击,都是击打为主,以速度取胜。
“摩”式发力和撞击不同的是,撞击的发力方向是穿过球心的,而摩擦则是偏离球心,从而制造出旋转,摩擦得越薄旋转会越强。
就像发球时候,如果想把球发得很转,就得去摩擦,制造球旋转的力量,而不是向前推送的力量,让球尽可能地转起来,而不是向前跑。所以,发球时候,摩擦球越薄越转。有时候,看着是摩擦球的同一个位置,由于发力方向的不同,发出的球长短也不一样,比如,向前发和向侧面发力就会从同样的第一跳位置,发出长球和短球。
还有一种常见的摩式发力就是侧切,向侧面去摩擦来球,起到很好的卸力作用,同时制造向侧面的摩擦,过去以后对方很难判断和处理。
我是如月朋心,爱打乒乓、学乒乓,希望球友们多多关注,共同探讨乒乓球技,共同学球、涨球、共享乒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