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车、雪橇及钢架雪车3项运动,是冬奥会中比赛速度最快的项目,也被誉为冬奥会“冰上F1”。在日前顺利闭幕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夺得铜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钢架雪车冬奥会奖牌。
“冰上F1”的“快”带给运动员和观众冒险、冲击的刺激体验,但“快”也意味着风险。在冬奥会赛事服务保障工作中,医疗服务保障是护航运动员安全完赛的关键,而运动康复服务,从对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到及时为受伤远动员开展康复,更成为赛事医疗服务保障中的重要一环。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学系教师孙扬于2020年中受命参与到中国钢架雪车集训队医疗保障的康复服务工作。日前,孙扬接受北京时间记者采访,谈及冬奥会康复服务保障工作的相关细节。
“康复”保障
是预防与善后“两手抓”
钢架雪车项目需要运动员具备强大的下肢爆发力、良好的平衡力和精准的雪橇控制能力。为了保障运动员的运动安全和身体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医疗保障团队往往是多学科、复合型的,保障服务内容涵盖运动医学、康复、营养、心理等多个方面。
“营养”服务侧重于为运动员构建均衡的饮食结构,“心理”服务着重为运动员提供心理疏导、稳定情绪、提升内在力量,而孙扬所在的康复团队的工作内容更在于“在高强度训练下,帮助运动员保持机体的稳定状态”。
“康复师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为运动员‘预防损伤’。预防,就好比车辆要定期保养、检查是否存在隐患,对于人体来说,大量的运动训练必然会带来骨骼肌肉系统的高强度使用。通过康复师的介入,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对运动员的身体功能进行针对性的评估,找到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使身体与高强度的训练能够处在一个‘平衡’状态,即可减少、甚至防止损伤的发生。”孙扬如是说。
此外,对运动员已产生的损伤提供康复治疗,并对训练中产生的运动疲劳作出适当干预也是孙扬所在的康复师团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运动员已产生损伤的地方,我们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对这些受伤环节进行康复性的训练和强化,重新再构建出一个平衡状态。同时,也会通过按摩、理疗等多种手段协助运动员放松肌肉群、活动关节,让身体状态重回健康。”
“钢架雪车”赛前
“暖房”里的秘密
钢架雪车项目比赛时,钢架雪车近乎贴地飞行,比赛中最高时速可达到130公里/小时。为了这赛场上的全力“冲刺”,发挥最好的竞技状态,赛前,运动员都要在“暖房”里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暖房里,我们会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为他(她)做专项化热身以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像通过手法进行身体关节的松动,提升髋等关节的灵活性,或是对运动员身体大腿后的肌肉群做放松,增强肌肉的柔韧性等。”孙扬说。
在视觉观感上,钢架雪车项目是运动员头在前、脚在后“趴”着完成比赛,根据比赛规则,出发时,当信号灯亮起之后,运动员要在30秒之内,将一侧钢刃放置于冰槽沟内,单手扶车,进行助跑,向前推雪车,加速后迅速匍匐至车上,形成头朝前、脚朝后、两臂置于体侧的俯卧式滑行姿态。“这样的跑动姿态要比站立位的冲击跑动对运动员的肌肉柔韧性、关节灵活性的要求更大。”孙扬说,在“暖房”中,康复师的介入将为运动员做“最后一次”的身体“检查”,以协助运动员在上场前调整到最好地备赛状态。”
“雪车”项目推进“大众化”转化
冰雪爱好者
将有更多机会近距离参与
在孙扬看来,“钢架雪车”对运动装置、设备、器材有着严格要求,职业运动员也需在专业指导下接受训练,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技巧,“钢架雪车”项目参与度门槛相对较高,在普通市民或冰雪运动爱好者中推广的渠道还有待探索。“但是,在雪车雪橇项目发展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挪威等地,早已出现并推出了一些可供游客体验的‘雪车’的项目,选择冲击力较小‘海绵’做‘雪车’以更好保证体验者的安全。”
这样的“推广”尝试在本届冬奥会竞赛场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中也有所体现。此前,中国钢架雪车队领队孙帆曾在进行北京冬奥会项目总结时表示,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11号回旋弯的出弯处,就专门设计了游客体验出发点,希望通过设置这样的“尝试”打破对钢架雪车项目“危险、可怕”的刻板印象,让体验者获得“这是一个有速度感的好玩的项目”的感受。
孙扬也表示,随着冰雪运动在国内的逐渐升温,据她了解,目前,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的一项科技冬奥课题,也在尝试做“雪车”类的游客项目转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项目将会通过更安全的方式走到大家的身边,让更多人感受到‘雪上F1’的魅力。”
北京时间辛恬
供图:孙扬
来源: 北京时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