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势”是太极拳成熟时的演练形式,内劲如行云流水,不停地催动拳架连续变化,或快或慢,但永不停歇,永无停滞、间断之处,只有录像、视频的形式才可以记录下来。所以最早的《太极拳谱》记录“十三势”只有文字与拳谱名称,没有图像,须要“入门引路须口授”。
“十三式”是一张一张的图片的性质,固定不变的姿势、架势,是图书时代形成的教科书、教材的形式,只能表现太极拳的表面架式和静态。
只有“十三式”还原到“十三势”,才是太极拳的真实形态。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而不是“十三式”,这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最根本的观念,“势”与“式”一字之差,就是拳形上的真假之别、理论上的开窍与迷昧之隔。
可惜可叹的是,至今仍有大把的人执迷不悟,把“十三势”误解成“十三式”。
势与式,一为动态的视频,一为静态定式图片
“势”可以理解成液态、气态的物质性质,始终处于流动、变动之中,或开或合,如笼中鸟、水中鱼,所以一套“十三势”拳练下来,称为“流水架”。
“式”则是一张张的图画、相片,是固体的性质,如木石、楼阁的静定,所以一套“十三式”练下来,如看相册、影集,每一个架式都是板板正正,菱角分明,扎架亮相。
从外表上看,“势”是连贯一气的过程,“式”是一个个的特写镜头,如道路与站牌的关系
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看到路边的站牌路标,心中明了清楚,但知而不停,视若无睹,绝尘而去,直奔目的地,此即是“十三势”之“势”,如大河奔流入海,滔滔不绝,练太极拳亦当如此。
而“十三式”之“式”则是每到了一个站点,必要停一停,打个卡,再奔向下一个站点;再一停,再启动,如此循环下去。这就是有些人练太极拳每一式必要做一个定式、停顿一下的道理,这是大智呢,还是自迷自误?
“势”重点是内在的势力、内劲,“式”则是表面的架势,故练式讲究调架子、正架子。练势则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太极拳以内劲为真谛,由着熟而渐悟懂劲,以外练内,唯求懂劲,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练“十三式”之“式”,则是注重外表的架势,追求美观、整齐、标准、一丝不苟,所以强调反复地调架子、正架子,把精力都抛洒、耗费到无用之地了。
拳谱、真传、原创,都是明言十三势,被不明真义之徒传播成“十三式”
《太极拳谱》的原创明言“十三势”,原创真传“十三势架”有拳谱名称而无图示、图像,实在是因为图像是固定不动的,不能表达出“十三势”如流水般的行拳走架真义,故《拳谱》谆谆教诲曰“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初学入门必须口传身授,当面演示,一看即明。
自从民国开始,太极拳图书公开面世,由于图书上的演示图象都是一个个固定的静态“招式”,又加上不明真义之徒的大肆传播,流动圆活的“十三势”被表面化,降格成形式化的“十三式”,讲究定式、格式化。
如今看来,凡是以图片留世,展示与人的所谓大师、宗师,都是要打上引号的,都违背、偏离了太极拳理论、拳法的精义,把“十三势”引向了“十三式”的狭隘歪路。
得“势”之心法,则打拳匀和柔活,圆润流畅,滔滔不绝;以“式”行拳则唯外是鹜,端着架式打拳
太极拳与书法,真的是一个道理、一个心法。书法讲究形与势,就是太极拳里的式与势。
书法上说“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的印刷体字,就是只有形,没有势,没有流动、没有变化、没有生气,稳如泰山,千篇一律,没有神意与灵魂。
而书法的“势”的变化,则是要抒发、表达心中的激情与灵感,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故写为行书、草书,流动而有气势,一气连绵,而为“一笔书”也。
中华书法流传几千年,无数的聪明精华、才俊之士参演书法之妙谛,其论书法之妙理,足以启发太极拳理法。
太极拳的练“式”,就是拉架式,把人当成了物,物化了,讲求造型标准,按图索骥,端着架式打拳,一式一个亮相一个停顿,没有生龙活虎的动能、后浪推前浪的势能,殊乏流变的气势,正是书法上的”状如算子,但得其点画耳“。
得到了“势”的心法,打拳自有云水之态,圆润柔和,连绵不绝,进而心中的情绪、喜怒哀乐,皆可由“十三势”耍拳而发挥出来,则“神拳”出矣!
拳术之道,至此尽矣!情感于物,意自心发,拳随意出,夫复还有精义可求乎?
此篇太极拳精义尽吐无遗,见之者可收而藏之,缄之秘之,不可轻易示人。月黑风高之夜,深掩重门,秘自演习,独善其身可也!哈哈。
时在辛丑牛年 正月 十一日 公历2021/02/22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