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这不但保了江东的平安,也让孙权找到了真正掌握军政大权的机会。他携得胜之威,对朝堂进行人事大换血,那些主降的重臣慢慢就被驱逐出权力中心,张昭一派的声音越来越弱。
或许有人看到这里会很疑惑,这些跟吕蒙似乎没啥关系啊?
真的没有吗?孙权劝学就是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本意就是想将吕蒙收至自己麾下。我们来看看吕蒙早年的经历,他15、6岁的时候就偷偷跑出去跟着姐夫邓当从军,姐夫发现后直接把他送回了家。
本来母亲想要责打吕蒙一番,吕蒙直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意思就是贫穷一辈子比战死更可怕,母亲深受触动,之后就没再管过这件事。
后来吕蒙与同僚言语冲突,气愤之下出手*人跑路,等风声没那么紧了再出来,他找好关系后去自首,很快就被捞了出来,然后又经人引荐得到了孙策的赏识。
从这段经历我们就能看出吕蒙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胆子大、很聪明、会搞关系的人,后来在赤壁之战他的表现也非常亮眼,当时又没有一定要读兵书才能带兵的要求,那为什么孙权还要“劝学”呢?答案就在邓当死后的人事抉择中。
邓当去世后,其部曲需要人来统帅,按道理来说吕蒙这样一个小辈是很难有这个机会的,但最后人选偏偏是他,这都是因为张昭的举荐。这种越级提拔可见两人的关系不一般,换言之,吕蒙是张昭的人。
所以孙权的劝学不仅是读不读书这么简单,更是一种拉拢。当然,吕蒙也很聪明,在孙权第一次试探时,“蒙辞以军中多务”。毕竟大家都知道吕蒙与张昭的关系,一开始就答应就会显得人品不行、不够忠诚。
直到孙权用自己来举例子,吕蒙就知道自己没有退路,这才接受了。
就跟现在的职场黑话一样,领导如果用自己来举例子劝诫你,那潜意思就是要提拔你了,孙权说这句话也是暗示吕蒙,自己并不在意吕蒙是张昭举荐的。
吕蒙这样一个会搞关系的人当然明白这层寓意,所以他就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忠心。怎么表呢?当然是通过短文中的第三个人物鲁肃了。
鲁肃一直都是孙权的亲信,他的《榻上论》可比肩诸葛亮的《隆中对》,然而这样的一个大战略却被张昭训斥,说他浮夸不切实际,此后张昭还多在孙权面前说鲁肃的不是。
张、鲁二人关系不睦,鲁肃以往也与吕蒙没什么接触,为什么突然要去拜会吕蒙呢?背后肯定有孙权的示意。毕竟吕蒙第一次是拒绝了,孙权想看看吕蒙究竟有没有站在了自己这边。
所以鲁肃此行表面上是检查吕蒙的学习成果,实则是在考察吕蒙是否忠心。
得到满意的答案后,鲁肃又“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他可不是平白做出这个举动,中国古代以孝为本,鲁肃代替孙权去拜访吕蒙之母,意思就是将他当成了自己人,这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方式,说起来当年孙策为了拉拢张昭也曾用过这一招。
当然,这不仅仅是示好,也是一种威胁,去见了对方父母,那就表明对方全家都是在自己势力范围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硬是要做出相反的选择,那就要担心家人的安全了。
吕蒙自幼就有野心,学习上肯定也不会懈怠,他最后说的那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真之晚乎”,就是在告诉鲁肃以及背后的孙权:我愿意改换门庭。
所以孙权劝的不只是学,更是政治上的利益交换,这背后的事,你都看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