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里的民俗文化
灯笼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其一方面传承着老百姓们在手工艺制作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不断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文化相融合,透过灯笼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民俗谚语都是经过长期的总结、锤炼而来,其出自民间代表的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道理与乐趣。灯笼作为传统的照明之物,在诸多的民俗谚语中自然也能找到它的身影。例如:黑纸糊灯笼——不明不白;白天打灯笼——白搭;旗杆上的灯笼——高明;地窖里打灯笼——来明的;鼻子上挂灯笼——明眼人;外甥打灯笼——照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经典的民俗谚语都出自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其与灯笼照明的功能相结合利用谐音或暗喻简单明白的说出生活的道理。
灯笼
在关中地区有着当孩子满十二周岁的时候,舅舅要给外甥送完灯里的传统习俗。孩子十二岁之前,舅舅每年过春节都要遵从传统习俗给外甥送两个灯笼,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孩子们会打着等着嘴上念着“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的俗语。十二岁象征孩子已经懂事结束童年时光,开始向成人阶段逐步迈进。这一年舅舅要送最后一次灯笼,被称为“完灯礼或追灯”。同时舅舅在这一次也会送给外甥一个比较重要的礼物比如说自行车、台灯或者包个红包等。完灯礼是孩子走向成人的开始,是长辈对晚辈人生新开始的寄望。
送灯
传统社会中人们一直对美好的寓意有着不懈的追求,无论是宫灯还是纱灯都能承载这种文化诉求。古代人们通常会在灯笼上绘画出龙凤等瑞兽以及灯笼的主色中国红的使用都是人们追求吉祥的表现。除此之外,古时候当孩子要开学之时,家长会专门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称之为“开灯”,寓意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在有些地区因为灯与丁相似,点灯祈福也有着“求子”的意思。如今在全国各地,每逢春节人们纷纷在家门口挂上大红灯笼,迎接新年的吉祥。
挂灯笼
现在许多地区独特的灯笼手工艺都已经列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这些不同的灯笼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老百姓在生活中的智慧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