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智勇双全。
如果追查起来,那么这个谣言起于一个太监——赵宦者令缪贤。他说:“臣窃以为其人(蔺相如)勇士,有智谋。”他的依据是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燕王一个小动作,不过是想巩固与赵国的关系,缪贤却以为,他是喜欢自己。这个人还有脑子吗?他看人有可能靠谱吗?
对燕王的行为做出正确判断,其实只要智力没有严重缺陷,同时稍具生活经验就能做到。连玉山这么笨的人都能看明白,就说明它一点也不稀奇。蔺相如在这里的表现,最多也就智力正常罢了,哪里就“有智谋”了?可能是缪贤自己严重智障,所以看谁都是智慧老人,都高不可攀。这一点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人勇士”这个结论就完全莫名其妙了。整件事里,哪里与勇气有关?难不成,缪贤认为,让自己“肉袒伏斧质请罪”是勇敢?怎么就没人告诉他,让别人弄险,那个不叫勇敢。
缪贤这样的患者,做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荒谬结论,并不奇怪。说实话,应该同情。但历代评家,多鹦鹉学舌,重复这个调调,已让人哭笑不得;而语文教参,也拜服在缪公公脚下,几十年来单曲重复播放,鼓吹蔺相如智勇,缪贤识人,就更让人难堪。简而言之,这样的智商,恐怕就只能和缪贤做朋友了。
正如古人所言:公公说什么,你们就信什么?
之所以如此,可能主要与蔺相如一时保全了和氏璧,“完璧归赵”成为美谈有关。中国人素来成王败寇,赢了就什么都对。但这件事里,蔺相如就真的那么值得称道吗?保全和氏璧,却得罪了强秦,这样做明智吗?
其实,蔺相如最初对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所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就是这么简单,必须答应,哪怕明知上当。有了这个正确的判断,下面该做什么呢?就应该通过外交努力,在必须交出和氏璧的前提下,尽量为赵国争取利益,减少损失,保全颜面。但是蔺相如却制定了极其荒谬的目标:“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个目标荒谬在哪里呢?就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自己前一秒做出的正确决断:“不可不许。”实力决定一切,当时形势下,只有“许以负秦曲”这一个办法,没有其它选项存在。
故事最终和氏璧得以保全,也没有立即给赵国引来祸事。但即便不考虑长远,这也是险胜,不足为训。正如明王世贞所论:“令(假如)秦王怒,而缪(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族灭),再胜而璧终入秦矣!”身死、族灭、国亡,俱在眼前。冒着这么大的危险耍小聪明,是赌徒,不是政治家。
这个故事读来确实有声有色,蔺相如先是略施小计,取回和氏璧;然后作拼死状,逼得秦王答应偿以城池,答应斋戒、九宾;最后撕破面皮,开出新条件,再作拼死状。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蔺相如完全是乱打,所谓盲拳打死老师傅,面对武林高手,闭着眼一通王八拳乱舞,居然冲过去了。蔺相如本来毫无外交经验,这却成了他最大的优势。他索性就完全不管外交规矩,把混社会的路数用到外交斗争上,在短短的交锋中一下把对手打蒙了。“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这是因为看傻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外交游戏就不是这么玩的。所以秦王愣了半晌,实在是看不懂这家伙的路数,以为真是高深莫测,干脆不管你讲不讲游戏规则,我呢,我以不变应万变,还照老规矩玩,“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一时取胜,但是万险,侥幸。蔺相如有小心机,却没有成熟的智谋;敢拼死,却不计后果,不是勇士,是亡命徒。
这个故事里,蔺相如并不值得称道,目光短浅,因小失大,不足为训。
话说回来,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很奇葩。缪贤固不必说,赵惠文王也莫名其妙。缪贤这么混乱的逻辑,他居然就全盘接受,进而把关乎赵国安全的大事托付给一个完全没有外交经验的人。是谁给了他勇气?依玉山看来,蔺相如不是勇士,赵惠文王才是。
赵国真是一片神奇的热土。
而秦昭王,也真是和赵国君臣相映成趣。当读到蔺相如摆出“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的姿态时,不仅玉山憋不住,连孩子们也哄堂大笑起来。这个不奇怪,因为这个场景实在太戏剧化,太喜剧化,太漫画化了。周星星同学的无厘头精神肯定是受到蔺相如的启发。可是蔺相如认真的搞笑居然就真的挟制住秦昭王了,“辞谢,固请”,甚而言听计从,要斋戒五日便斋戒五日,要九宾便九宾。这么好讲话,你说他是扩张政权?鬼才相信哦!玉山以为,山东六国破亡,肯定都是活该,你们都对秦国干了什么?竟把这么好商量这么通情达理的政权,最终逼上了军国主义、并吞天下的道路?
这个故事,民间文学的色彩太过浓厚了。《史记》里像这样的东西太多,所以,玉山从来不认为它是史书,实际上它是小说。或者说,玉山以为,史书不应该这么好看,不应该有这么生动的描写,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最要命的,这么市俗的趣味。这个故事充满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对高层斗争的竭尽所能的自鸣得意的想象,就像绝大多数民间故事一样,崇尚并迷信聪明与无赖,并为此沾沾自喜。
好的史书应该是干巴巴的。这个我们暂时还是做小说看为好,当然,它很好看。这两段完全跑题,应该跳过去。
我们看下一个故事,蔺相如令人刮目相看。
在渑池会上,蔺相如进退有度,表面上针锋相对,但不动声色地示了弱,“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而“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令”,是上对下的姿态,秦自居于赵之上;“为”,是平等友好的姿态,赵并不非要压秦一头。这里示弱,既使赵国不受辱,又照顾了秦国的颜面,暗示了赵国承认秦国强大的态度,斗争中暗寓尊重、礼让,非常高超。这表明,蔺相如进步得很快,已从外交的门外汉成长为个中高手。真是学习型人才啊。
但蔺相如最可贵的,还不是他学习能力强。
面对秦王,他敢于拼命,完璧归赵里,干了两次;渑池会里,又干了一次。但面对廉颇,却能包容、谦让,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对敌人,勇敢斗争,不惜拼命;对自己人,讲团结,讲宽容。这是蔺相如精神品质里最熠熠生辉的东西。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人可能与此完全相反,对敌人无比软弱、温顺,对同志却极端凶残、横暴。
什么智勇双全,玉山不信这样的鬼话。但是玉山以为,蔺相如对敌对己的态度,很令人敬仰,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