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在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经典,被称为医之始祖。今天分享其中的十句名言,与大家共享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时代,有些明道的人,能够效法阴阳之道,采用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在饮食上有节制,在作息上有规律,不轻易使身心受到伤害,身体与精神保持和谐一致,所以他们才能够活到应该到的寿命,到一百岁才去世。
二、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时期的圣人教导百姓:对于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精神上要清心寡欲,不贪不求,做到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敛,这样的话,又怎么会遭到病邪的侵袭呢?
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规律,就能与自然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循环往复中健康成长。如果违逆这个规律,就会扼*生命力,破坏生命本源。
四、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圣人不是等待病症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开始治疗;就如同不要等到国家昏乱了再去治理,要在混乱之前就 治理好。如果等疾病发生了之后再去用药物治疗,等国家开始动荡混乱了再去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想起打井,上了战场才想起制造武器,那一切不都显得晚了吗、
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说:阴阳变化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凡是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风伤害,夏天就容易发生大便泄泻清稀的情况;夏天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了湿气,冬天就容易咳嗽。
七、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知道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始于气的变化。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则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
八、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意志调和,心态平稳,就会精神专注,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不会产生懊悔和愤怒的情绪,五脏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袭。
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内的正气强盛,邪气就没有可乘之机,不会侵入身体,让人生病。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
十、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高明有经验的医生,都是先察看病人的气色和经脉,分别出病症的阴阳属性;审查面色是色泽鲜亮还是晦暗无光,从而知道发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的声音,就会了解病人的痛苦;观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辨是何脏腑的病;诊查寸口的脉象,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样诊断的话,在治疗上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