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手机APP正在泄露隐私,你知道吗?
【问】哪些APP权限会泄露隐私?
【答】APP安装进入手机后,用户可以通过“设置”菜单进入“权限管理”模块,在“权限管理”模块可以看到所有已经安装完成的APP,一般手机的基础权限包括短信、电话、通讯录、日历、调用摄像头、启用麦克风、使用身体传感器、读取位置信息、使用呼叫转移等,然后隐私相关的权限有发送彩信、读取运动数据、获取浏览器上网记录等。
现在不少APP都在超需求的采集用户的手机权限。比如说明明是一款照片APP,却要求用户开放定位的权限,或者明明是一款导航软件,语音交互导航功能只是偶尔才会用得到,APP却要求长期获得麦克风的权限。这种都会潜移默化的使用户隐私泄露。
用户可以通过在“权限管理”模块内定期评审各APP的权限,来控制和降低自己隐私泄露的风险。以微信为例,打开微信的授权,可以看到它的应用权限包括存储、您的位置、电话、相机、短信、身体传感器、通讯录和麦克风。其中,“您的位置”权限,假如用户不经常用微信群聊中的“定位”功能,是可以关掉的;而“身体传感器”权限,假如用户不经常使用“摇一摇”等功能,也能关闭掉;至于“通讯录”权限,其实在首次安装微信时导入通讯录中好友后,大部分人就不会涉及其在微信的使用,可以关闭掉;最后“麦克风”权限,假如你是个聊天打字党,不喜欢发送语音消息的,其实也可以将其关闭。
这样将所有的APP类似的权限关闭掉一些,就可以最小化的防止APP采集自己的个人信息了。
4 当心网络套路
4.1 奢侈品有高仿,APP居然也有高仿?
【问】假冒APP是怎么一回事?
【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的功能越来越多,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推出各种假冒手机APP,“浑水摸鱼”获取不当利益。不法分子将假冒APP下载短链接置入短信中,诱使用户点击下载,之后通过收取工本费、解冻费、保证金、担保金等方式实施诈骗。
除了假冒APP,还有高仿APP问题,一些高仿APP仿冒各种“官方APP”,甚至还能处于一些手机应用商店的搜索第一位,高仿APP通过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通过应用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贷款等。
虽然假冒APP诈骗不断衍生新花样,但是其核心依然是通过提前收费骗取钱财。对此,用户一定要记住:一是下载APP时一定选择正规官方渠道。二是不通过各种推荐链接安装APP,要安装,只通过正规APP商店搜索该APP。三是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定期给手机*毒。
4.2 快递单上出现这4个字千万别随便收
【问】据说现在有一种“货到付款骗局”,是怎么回事?
【答】现在的骗局真是层出不穷,也许你一个不小心就着了道。谁又能想到,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快递也会暗藏骗局。东西不能乱吃,快递更不能乱收!写着这四个字的快递单千万别签收!
深圳的田先生接到快递员电话,说他有一个“货到付款”的快递到了,而且标注着“重要文件”,他回想起最近确实有一个对接的公司要将文件快递给自己,就让公司前台先行垫付了39元。可当他取到快递拆开,却完全傻了眼,里面竟然是几张废纸,而寄送方根本联系不到。田先生遭到了骗取“到付费用”的“货到付款骗局”。
这种新型快递骗局,成本仅仅几块钱,却要受害者支付几十元的到付费。你可能觉得39元只是小数目,但是这背后的诈骗团伙可能已经骗了成千上百个39元。
诈骗团伙收集消费者快递地址,然后以礼品回馈、试用品领用等名义冒充快递员上门收取快递费,在和消费者无任何接触的情况下送货上门,例如直接电话通知你有快递,放在快递站,然后索取快递费。利用消费者不验货,直接签收,亲戚、朋友不知情,付款代收等原因骗取快递费。
本来收快递是一件高高兴兴的事情,一旦被不法分子盯上就糟糕了,所以收取快递千万要多长点心眼。
收取快递安全须知,一是收货地址别留太细,写收货地址时,不要把自己的详细住址写在上面,可选择留下楼栋号或者附近显眼标志物。也可将寄件地址写为单位地址,避免个人居住信息的泄露。二是弱势群体要注意安全,弱势群体,如独居的老人、女士等,在接收快递时可以在楼下人多的地方接收,防止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三是收快递后应当场验货,接收快件时最好当场验货,建议贵重商品要当场开箱验货,尤其是“货到付款“的买家,要小心假快递员送包裹或送假货。接收快递时也要注意观察货物是否有异味、有异常。四是防范假冒快递员,很多快递在同一片区一般都会固定几个快递员送货,绝大多数冒牌快递员都是直接敲门,当你发现不熟悉的面孔并且要求你支付到付快递费时,就要多留心,确认是否为自己所购买的商品。
4.3 算命AI靠不靠谱?
【问】最近网上出现一些用AI来算命的APP靠不靠谱?
【答】扫描微信二维码,进入充满科技感的界面,上传一张面部照片,智能软件解码后就能生成一份号称“看透你一生”的分析报告。易于操作的步骤,以及“神算子AI面相”“大数据AI面相”“AI智能算命大师”等极具蛊惑人心的宣传,让一些人沉迷于算命之中。然而,所谓的“AI算命”,不过是披着科技外衣,其背后是一条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链,不足为信。
此类APP往往打着免费测试的噱头,采集用户个人信息后,生成一份初级的报告,这份报告看似像模像样,但其中隐去了很多用户感兴趣的深度内容,假如用户要查看深度内容,则需要付一小笔的费用,深度内容中一定有一个模块描述的内容是不太好的,用户假如需要“化煞”或“改命”,就会被引导到“开运商城”,被要求购买“招财进宝”“事业文昌”“桃花人缘”“镇宅化煞”等相关的产品,价格大多在几十到几百元之间。“改运”之后,用户还可以购买一对一大师的“指点迷津”服务。少则千元,多则万元。如此这般就把用户骗了个底朝天。
如今更有一些更隐秘的公众号或小程序,主打心理测试、爱情测试、趣味测试等内容,实际上却把命理类测试打包放在“精选测试”中。换了一个马甲,*还是违规“吸金”的老一套。
这类大行其道的AI算命小程序、公众号、APP,对一般网络用户而言,要擦亮眼睛,切勿随便就被AI等概念给忽悠了。
4.4 在手机网络不通畅时,如果收到短信要小心
【问】有时候发现手机信号从4G变成2G,没法上网了但还能收到短信是怎么回事?
【答】假如你发现手机的信号从4G变成2G,那么要警惕,你可能正在遭受到“短信嗅探”攻击。
家住海南的宋女士,明明什么事都没做,但她一觉醒来,银行卡里的5万元钱居然被洗劫一空了。原来她遭到了“短信嗅探”攻击,据犯罪嫌疑人供述,犯罪分子晚上在宋女士所在小区搭建设备,利用嗅探技术(伪基站),近距离截获宋女士床头正在充电的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利用宋女士熟睡之际,由远在三亚的同伙通过手机号码 验证码登录多个宋女士外卖平台账号,从中拼凑出宋女士银行卡号,再利用个人信息和手机验证码,窃走钱财。
“短信嗅探”攻击的原理是,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强制周围的手机从4G网络跌落到2G网络,在2G状态下,由于加密方式太过简单,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漏洞截获2G网络中传送的短信。
因此,如果自己的手机信号原因不明地从4G降到2G,特别是在深夜发生,有可能就是手机受到了攻击,请马上启动飞行模式。此外,睡觉前,可将手机关机或设置为飞行模式,防止被短信嗅探设备探测。如果早上起来,看到半夜收到奇怪的验证码短信,一定要想到可能是遇到短信嗅探攻击,迅速查询账户资金,有异常情况火速冻结银行卡,保留短信内容并报警。
5 警惕智能安全
5.1 如何发现公共场所中的偷拍摄影机?
【问】现在出门购物听说试衣间里也有偷拍摄像机,如何发现它们?
【答】2019年6月,在深圳龙华某商场的优衣库内,一名女士在试穿衣服时,突然发现试衣镜上方有一个纽扣一样的“黑点”。她凑近仔细一看,发现这个黑点非常可疑。该店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将纽扣和线槽一起掰了下来,发现了一整套偷拍设备。
如今,不法分子将针孔摄像头伪造成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样子,如打火机、纸巾盒、沐浴液、插座、烟雾探测器等放置在一些场所内,偷拍消费者。这种偷拍行为往往容易发生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一些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公共场所更是偷拍者容易下手的地方,如酒店、公共浴室、公厕、试衣间等,被偷拍的人也容易放松警惕!
作为消费者,在密闭的场所中,如试衣间中,在换衣前,我们应先重点观察试衣间顶部、中部和底部几个部分有无隐藏的针孔摄像头。在顶部重点查看灯具、喷淋中是否有可疑的黑点;在中部主要观察衣架、镜子等的螺丝或挂钩等处有无不妥;在底部则检查坐凳、电子称等道具中,有无奇怪之处,底部的角落中也是不能放过的地方,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端倪。确定没有问题再试衣。假如在公共场所发现偷拍设备,记得要及时报警。不要让犯罪分子得逞。
5.2 人脸识别和“刷脸”技术安全吗?
【问】如今到处都是人脸识别,哪些人脸识别是安全的?哪些人脸识别是不安全的?
【答】2019年10月杭州的郭某,由于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将指纹年卡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对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发起诉讼,导致了看个动物是否应“交”出“人脸”的大讨论。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类似的思考和讨论都是有益的,“刷脸”关系着个人重要信息,脸部信息一旦被冒用或滥用,其潜在危害比泄露手机号码或QQ号码更盛。普通消费者在遇到“刷脸”时,需要明晰一些基础的安全原则:
一是搞清楚是“比对”还是“采集”,尽量不参与人脸的“采集”。所谓“比对”,是指不存储人脸信息,只接入已成熟的人脸库进行身份验证,如在酒店入住、机场安检、银行支付等场景中对“刷脸”的使用。“采集”是指要录入人脸后,才能进行比对的场景,如上例中的公园,某些有换脸功能的APP,某些品牌的手机解锁等,相对“比对”,“采集”存储人脸信息,因此对安全的要求就更高了。而如今人脸识别技术已十分成熟,还需要“采集”的系统,往往代表技术还没成熟,安全性也不一定有保证,大家就要留个心眼。
二是发起“刷脸”的是什么机构,是政府部委、公安机关等,还是金融机构或大型互联网公司等,抑或是民间组织、民营机构等,不同的发起机构代表的安全保障能力也有所不同,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发起的人脸识别系统,要谨慎使用。
三是如果遇到“采集”的情况,要留意是否征询了你的同意,假如没有相应的流程,则该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存疑。
5.3 智能音箱真的在泄露我们隐私吗?
【问】智能音箱会泄密是真的吗?
【答】2018年8月,一名名叫马丁的智能音箱用户,要求亚马逊给出自己使用的亚马逊智能音箱的语音记录,想不到,亚马逊向他发送相关的录音链接时,还发送了一位陌生人的1700个音频文件。这些录音来自另一名男子家中,该男子和一名女性同伴的活动被录了下来,甚至还包括洗澡时的音频。也一度爆发了智能音箱的“监听门”。
其实,智能音箱的“窃听”与其工作模式有关,音箱在开机后,通过“唤醒词”唤醒后,进入云端工作状态,再将收取的声音传输到云端服务器,完成语音语义识别和反馈工作。音箱被唤醒之后,如数秒内(3-5秒)无新声音出现,机器则进入休眠状态,等待再次被唤醒。假如音箱反复被唤醒,又无有效指令,则就有可能将收取的环境音“泄露”到云端网络中。
因此,消费者家中如有智能音箱,在使用过程中,建议在无使用必要时,断绝电源,以避免类似的乌龙“泄密”问题的出现。
5.4 什么样的智能门锁才安全?
【问】2018年7月,多个品牌的智能门锁被一个塑料小黑盒破解,无需指纹、密码,只要将小黑盒放在智能锁附近,便可开锁。门锁是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财产安全,选择什么样的智能门锁才够安全呢?
【答】智能锁已经成为未来家装的趋势,相对传统门锁,智能锁无需携带钥匙、更方便,从安全性角度来说,智能锁的多因子认证方式,也远超传统机械锁。但是由于智能锁市场发展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产品稂莠不齐。导致劣质的智能锁充斥市场,同时也导致不少安全问题。
消费者在选择智能锁时,应该从三方面来挑选。首先要选门锁面板为金属材质的智能锁。它能够有效抵御暴利拆解。其次,要保证技术安全,在选择时一方面选择成熟品牌,另一方面可以用强磁测试产品是否存在“小黑盒”类似的问题。在生物认证方面,可以选择技术比较成熟的指纹、密码、虹膜、APP等开锁方式。还有要注意用户体验,选用智能锁的目的就是便捷性,因此,要挑选一把做工良好,反应迅速的智能锁,同时可以看一下厂商是否有自有的售后团队,自有售后团队可以保证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给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