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结字应各尽其态,自然为主。大小、长短、繁简不状如算子。正中有奇,收中有放,古人行书结构,总是用心经营,出新奇于法度之内。
王铎提出'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观点,他非常重视古典传统的学习。王铎行书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行书结构变化丰富。
行书结字的变化,实质是不同于楷书的结构之处,其目的是增强行书的流动感、节奏感、灵活性,增加矛盾对比,依麓风轩的经验,通常是根据以下五种原理去变化,下面一一解说并举例说明:
一、疏密原理
楷书当中追求笔画均匀,疏密合理,而在行书当中这强调疏密对比,往往将一些均匀的笔画加大疏密对比关系,如《晋 · 王羲之 · 丧乱帖》“当”字。
二、收放原理
汉字的笔画,长短不一,但是在楷书当中,那一笔长,那一笔短,那一笔收,那一笔放,相对来说是固定的;但是在行书当中,为了追求变化和动感,可以更加自由地加大收放对比关系。如《元 · 赵孟 · 杜甫秋兴诗》“年”字:
三、轻重原理
楷书的笔画强调均匀,除非像颜真卿《颜勤礼碑》这样的帖,轻重变化大;但是在行书当中,轻重对比关系显得更加随意和任性,可以根据书写的需要进行调整,没有定法。如《宋 · 吴说 · 下车帖》“顿”字。
四、错落原理
楷书当中,合体字中本来一些部件是平行或者高低一致的,行书当中为了追求变化和动感,可以打破平行一致的结构,变成错落之势,甚至发生位移,反而更加好看。如《宋 · 苏轼 · 黄州寒食诗帖》“破”字的高低错落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