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前,双方实力究竟有多大差距?你一定看过很多描述渡江战役前夕的诗、电影、电视剧,这些文艺作品把大战前的情况,都描写的很客观,事实上,渡江战役前夕,国共两方的军事实力也都不差很多,两方都拥有大军,蒋介石一方还据有长江天险,解放军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洗礼士气正旺。
蒋介石这边还是东拼西凑的一些部队,虽然部队是临阵磨枪,但蒋介石的军队装备精良,似乎表面看上去还是有可打之处的。但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却在极短的时间里输掉了这场战争?解放军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如此迅速的解决了这场战争?我们一起试着从多个方面寻找原因。但在讲这些原因之前,插入一段小趣事。
在文艺作品《开国大典》中,有一段军官们一起打牌的情节十分有意思,时值蒋介石来到长江防线视察,几个将领在悠闲地打牌,被蒋介石看到后,将领们都吓得不轻,连忙想藏起来牌,他们可能都知道这战前如此轻率,怕不是要被蒋介石治罪,运气好了稍微惩罚一下,这要是运气不好,挨枪子都是有可能的。
剧照
谁料蒋介石竟然示意大家坐下来,让大家接着玩,自己也要加入进去,替那位输了牌的军官接着打。结果可想而知,跟领导打牌,必然是蒋介石赢了钱,然后就出现了剧里的名场面,蒋介石给那位输了钱的军官说:“打仗这事我不行,打牌这事你不行,防守长江天险这一战,还是得拜托各位仁兄了。”
实际上蒋介石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已经无从考证,或许只是电影里的创作,打牌与打仗的事情暂且不谈,从这个故事里,似乎可以窥斑见豹,预见到渡江战役的结果了。回到正题,渡江战役前夕,双方的情况都是什么样呢?
说到打仗,人们想到第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应该就是兵力了。渡江战役前,解放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取得了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此时的解放军,兵力已经扩大到了400万之众,从全局来看,尽显优势。国军方面显然就没有那么乐观了,三大战役中,蒋介石投入的部队大多都是精锐部队,有150万之多,这些部队已经在之前的战役中消耗殆尽了。
渡江作战解放军战士留影
除了三大战役,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在其他战役中,也吃了败仗,比如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即便被称为五大主力之一,也还是没能保全下来,损兵折将的蒋介石,情况有些不妙,粗略的估算一下,国军余下的有战斗力的部队,也就只剩一百七十多万了,即便如此,也只是强弩之末了。
这种形势下,就要看看双方指挥官的人选了。解放军这边承担渡江战役作战的是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其中*担任*。第二*军、第三*军以及第四*军一部的一百万解放军将在他们的带领下负责渡江战役的任务。国军负责防守的则是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和汤恩伯,以及他们手下的70万军队。
一面是气吞山河、豪取三大战役胜利、气势猛如虎的解放军,一面是损兵折将、主力尽失、龟缩一隅的国军。即使人民解放军装备比较差,而国民党军队装备配置比较好,但不管从军事素质、士气还是各个方面,两方都是天差地别。
什么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在渡江战役的准备上,两方也是各有不同,济南战役结束后的第一时间,解放军这边就着重开始进行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粟裕组织了一支先遣纵队专门负责渡江的准备工作,他们对沿江沿岸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实地调查,并且不仅仅是国军部署的防御情况,更是连长江沿岸的水文资料都做了详尽的考察。不仅如此,为了改造船只,还专门提前准备了一批专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