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端午节,人们便想起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对中国诗歌和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屈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崇 高地位,使他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 芒。
作为一个矜己傲物的天才诗人,李白曾给予屈原极致的评价。他在《江上吟》一诗中赞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 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这种礼赞,表明了屈原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光照,如日月之长挂中天。这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切身体会, 也是李白对于中华文学及其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 预见。屈原文化精神的灿烂不朽,于此可见一斑。
屈原的文化精神,正如他在《离*》中发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遥遥呼唤一样,永远昭示着人格美的崇高追求与人类生存的一种品位,也体现着文学的 永无止境和艰难崎岖。难怪刘勰推崇他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屈原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而受到世人的景仰和爱戴的。 他对于中国诗歌的杰出贡献已经毋容置 疑。但屈原文化精神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远不止这些。如果将他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和分析,那么他对文学、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渗透,就大大地超出了他的个体生命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成为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文化如同中华民族自身一样, 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其生命力很强。在漫长的相互排挤又相互吸收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地筛选和淘汰,才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以周秦文化与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南北两种文化系统的圆融。前者包括黄河流域各地及西北、东北文化, 可概括为山文化,是如同高山般耸立稳健的文化。后者包括长江流域各地如吴越、巴蜀、以至闽、粤等地文化,可概括为水文化,是如同流水般活泼起伏的文化。山文化的强健刚毅,形成了中华文化生命的牢固根基;而水文化的流动不息, 则显示出求索不止的生存活力。
孔孟与老庄,分别为这两种文化在中国哲学或思想史上的早期代表。而文学史上的“风”“*”并举,则分别为这两种文化在文学方面的表现。“风”主“言志”, “*”主“缘情”。西汉前期,为屈原所征服的学者如朱买臣,在给汉武帝讲授的两门课程之中,其一就是“楚辞”;而历代文人,无不从其“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刘勰评屈原语)的真与美的和谐统一之中,去吸取有益的营养;屈原以其作品, 奠定了他中华第一抒情诗人无可争辩的地位,并以其“内美”“耿介”“九死未悔”的人 格精神,以其由“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绚丽文辞所组成的大自然斑烂画面,为后世展示着自由想象的丰富境界,提供了一种 被尊奉为“*韵”的宏大气象。以至于整个中华文化与文明,无不在这种对于真善美 和智慧成果的积极探索中,去求得整个民族的发展和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