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咱""俺"辨
□岁寒善友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同一个事物以不同的称呼表达,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就拿“我”来说,在古代,人们讲究礼法,遵循等级观念,用“我”字称呼自己一般出现在平级的人当中,如果是向上级称呼自己,需要用谦称。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是书面语,可以称为吾、本人、晚辈、小生等,如果是口语化的称呼,可以叫做俺、小人等;在古代,我的别称有在下、晚生、后学、末学、鄙人等。
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于“我”的别称不同,例如帝王称呼“我”为朕、寡人、孤等;臣子对“我”的称呼有臣、微臣、下臣、老臣、末将、下官等。不同的身份对于“我”的称呼也有所差异,老人除了称自己为“我”以外,还可以称为老朽、老身;和尚称呼自己为贫僧、贫道、老衲等。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用“我”称呼自己而乐意换其他的呢?这得从我字的起源说起。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我”这个字在字形上跟“你”“他”“她”这些人称代词明显不是一伙的,反而跟“伐”“戎”“战”“戕”这些有暴力倾向的字长得特别像。从字形分析,“我”像长柄带锯齿的工具,或兼作武器,“我”的本义非第一人称。“我”作为工具,可以解牲、锯木以谋生;作为兵器,可以自卫和攻击保命胜敌。这种工具(或武器)在古人看来和人是相依存的关系,是物我一体,不可或缺的,因而以“我”代表自己。但“我”作为兵器毕竟是不吉利的,因而人们还是喜欢换个称呼。
在现代,“我”字是对自己的统称,不分贫贱富贵、高低尊卑,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用。不过在老百姓的口中,我们时常还会听到称自己为“咱”和“俺”的,广为运用。它俩的生命力为何如此之强?究其原因,就在于“咱”和“俺”暗含了人们不易察觉的感情色彩。
先说“咱”。《汉字字源》:“咱,会意字。从口(像张开的嘴),从自(古文字形像鼻子,表示自己),合起来表示自己。本义是“我”。现在我们还会看到吵架时,有人会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你能把我怎样!”称自己“咱”有自豪、不服输的意思。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小宝小品《吃面》里有句经典台词“咱有理,咱怕啥啊”。
再说“俺”。《康熙字典》:“我也。北人称我曰俺。”“俺”左边的“亻”表示一个人;右边是奄奄一息的“奄”,“奄”在古代通“阉”,“阉”在这里表示关门。关门人有权,相当于现在的保安,这家让你进你才能进,“我”当家,所以“俺”表示“我”。“俺”是个很接地气的汉字,听着就那么亲切,带着一丝丝可爱,有着纯纯的质朴感。宋丹丹的小品《懒汉相亲》有台词:“俺娘说了,女儿大了要嫁人,嫁人要嫁个勤快人。俺娘还说了……”在小说和电影中我们常会看到英雄救美的情节,男主角要娶女子为妻,女子会羞答答地说“俺愿意”。
于立成的歌曲《大老粗》有这样一句歌词:“俺是大老粗,做什么事都很糊涂。”如此说来,称自己为“俺”有谦卑、恭顺的意思。
那么,武艺超群,能降魔服妖的孙悟空为什么称自己为“俺”呢?
这要从孙悟空的身世说起。孙悟空是海外傲来国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知父母为谁,没有爹娘,这种身份在古代是极其卑微的。后来他大闹东海龙宫和地府后,被东海龙王和阎王的一纸诉状,告到玉帝跟前,玉帝愤怒之下,发誓找悟空算账,太白金星出来表示,悟空这种神通广大之人应当为天庭卖命,于是被安排做了弼马温。可见孙悟空是以戴罪之身就任弼马温。弼马温是个什么职位?弼马温是个“未入流”的最低最小的官儿,实际就是个养马的。悟空发觉后,不觉心头火起,一路打出天门,回到花果山。后来,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后压在五行山下,唐僧取经路过此地救他出来,做了随行保镖。可见孙悟空是个有罪之人,戴罪立功。这样看来,孙悟空不知自己父母为谁,喂过马,犯过事(罪人),做随从,虽然武功超群,但地位比较低下,称自己为“俺”,就不足为怪了。